朱自清是我国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优美而富有内涵。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论朱自清散文的造型美,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朱自清散文的造型美
我们在读朱自清的散文,如《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时,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文章的“逼真”、“如画”,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语言描绘事物的形状、色泽能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摹声拟响,惟妙惟肖;抒情写神,情真意切,丝丝入扣;能够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个方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事物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的语言形象、生动、传神,具有造型美。
民国大学问家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曾提出一个评价作家作品的标准:“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朱自清的散文,可称之为“大家之作”,其言情则沁人心脾、其写景则豁人耳目,根源就在于朱自清对生活的观察细致与传神描绘,其见者真,其知者深。
朱自清散文的造型美,首先表现在语言的真切描绘上。语言,不像绘画,它是一种间接表述形象思维的工具。语言本身不能直接显示实体形象,必须通过语言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读者头脑中再现思维的形象。因此,语言描述性的强弱决定了语言形象性的高低。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虽离方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把语言准确描绘事物的形态、相貌作为写作的最高原则。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进一步论述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刘勰认为,语言的描写确切,来源于作者观察的精细;具体描述应与客观事物的特征“密附”,达到“毫芥”毕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