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绿》衬托艺术

时间:2021-08-31

  《绿》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于1924年2月。文章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喊,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朱自清《绿》衬托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驾驭文字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是超卓的。像《荷塘月色》这样的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在他的作品里并不鲜见。与《荷塘月色》堪称姊妹篇的《绿》也是现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绿》之所以成功,我以为作者善于运用衬托艺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以瀑衬潭。浓墨重彩地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是全文重点所在,但作者却用几乎二分之一的篇幅来写梅雨瀑,可见瀑与潭的密不可分。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作者先简写与梅雨瀑有关的景与物,再详写梅雨瀑。一个“冲”字,写瀑流的气势;一个“扯”字,不仅描写出瀑布流下时被突出的岩石分割后的形状,也绘出其形状不规则之美,其线条之美。这就比远眺时的形象更具体、生动、鲜明了。“飞花碎玉”一词,体现了瀑流的撞击力之强;“乱溅着了”,描摹了瀑水落地之美;“晶莹而多芒”,是显水之色泽;“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是绘水花的形状,同时又在不经意中,点破梅雨潭得名的来由。作者之所以不惜以一半的笔墨来具体描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得名的来由,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梅雨潭周围景色的迷人,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梅雨瀑本身之美,而是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的需要。譬如一个盛装待嫁的美丽的新娘,当然需要一个亦是美丽的伴娘一样,红花要绿叶来陪衬嘛。

  二、以景衬潭。作者真是一个善于调朱弄丹的能手,在着力描绘了梅雨瀑的灵动可爱之后,作者对全文描写的中心――“绿”作了精心的刻画。“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我们”,你看,作者还远远没有看到绿本身呢,梅雨潭的绿色就是那么迷人了。“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移船相近邀相见”了。通过“揪”、“攀”、“鞠躬”和“探身”等动词,写出了我对这“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的神往和急切想看到并享受潭水之美的心情。作者终于来到潭边了,“瀑布已在襟袖之间”了,但“作者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因为“绿”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使“我”已顾不上去欣赏瀑布和飞溅的水花,而只陶醉于潭水奇异的绿中了。接着作者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描绘了梅雨潭水绿的静态美,动态美,使人对她一见钟情,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与梅雨潭水亲切接触。但作者还意兴未尽,又用比较的手法来大力衬托潭水的醉人,你看“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不能说不可爱吧,但跟梅雨潭水相比较,杨树的绿,“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不能说不俊美吧,但与梅雨潭水相比较,那“丛叠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绿,又“似乎太浓了”;至于西湖的波与梅雨潭水相比,又显得太明了;拿秦淮河的水与梅雨潭水相比,又显得太暗了。作者以彼景衬此景之后,感情越发不能自已,终迸发而出,变为直接呼喊:“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抒发了对梅雨潭水之绿的无限依恋之情。

  三、以人衬潭。作者面对奇异的绿,倾情呼喊之后,推想梅雨潭水这般迷人的原因:“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既然蓝天融在潭水里了,这就激发了作者更进一步的推想:这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圣水;既为圣水,它就一定有不平凡的力量;既然具有不平凡的力量,就应该有着不平凡的作用。这样,就自然完成由物衬潭向以人衬潭过渡。将水“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你看“绿水”简直等同于神话里的仙衣,可以使人具有特异功能了;将水“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绿水”,就是圣水,它可以普救众生了。读到这里,我们以为观止了,然而正如《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说书那样“于那极高处尚能环转折”,“盘旋穿插”。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就象那打开的闸门,滚滚滔滔,不可遏抑。他又奇妙地把潭水想象成“如同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她活泼,她可爱,她清纯,她亮丽,她充满生命的活力。作者忍不住想拍她,抚她,亲她并命名为“女儿绿”。这是多么奇艳瑰美的画面啊,多么妙趣横生的情怀啊。就在这层层铺垫与烘托中,文章到达了高潮。作者那勃勃向上的激情也升腾至最高点,作者不但人醉了,心醉了,而且神醉了。作者终于完成了以人衬潭这最精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