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夜营的喇叭》原文及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张爱玲《夜营的喇叭》原文】

  晚上十点钟,我在灯下看书,离家不远的军营里的喇叭吹起了熟悉的调子。几个简单的音阶,缓缓的上去又下来,在这鼎沸的大城市里难得有这样的简单的心。

  我说:"又吹喇叭了。姑姑可听见?"我姑姑说:"没留心。"

  我怕听每天晚上的喇叭,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听见。我说:"啊,又吹起来了。"可是这一次不知为什么,声音极低,绝细的一丝,几次断了又连上。这一次我也不问我姑姑听得见听不见了。我疑心根本没有什么喇叭,只是我自己听觉上的回忆罢了。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

  可是这时候,外面有人响亮地吹起口哨,信手拾起了喇叭的调子。我突然站起身,充满喜悦与同情,奔到窗口去,但也并不想知道那是谁,是公寓楼上或是楼下的住客,还是街上过路的。

  【张爱玲《夜营的喇叭》读后感】

  散文是最能表达作者的心绪的一种文体,正因如此,很多评论者坚持把散文排除在文学作品之列。从这种争论中,可以看出散文跟其他的文体不一样的特点,它的文学性相对于小说、戏剧和诗歌来说要相对低,但对于表达作者的情感,这确实一种很好的渠道。所以,对于要了解作者的情感,散文是必不可少的渠道。张爱玲的散文只有六十多篇,但也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内容,这篇《夜营的喇叭》对于探究张爱玲的生存哲学史很有意义的。整篇散文不过300字,却将张的情感流动刻画地细腻而又深刻。

  张爱玲天生聪慧,虽说她的父母都是书香门第,也是饱读诗书,但对于人生的见地却未必如张看得那么透。张出生在一个家族没落的时代,家族从繁华到凋敝的过程正是她成长的过程,从成长中感受消亡,这种痛苦比从小是经历繁华的父辈们要来得深刻。这也就不难理解张为什么会在《流言》的初版中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正是在这样惘惘的威胁中,她看透了人生。但是她看透了,并不代表别人能跟她一样。跟她一同成长的弟弟是个懦弱的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是逆来顺受的,那么对于生活的体会就不会与张产生共鸣。于是,张爱玲在那个家族中成了一个孤独者,即使是悉心照顾她的姑姑也不能体会到她的感受。就如那夜营的喇叭,只有张一个人注意到了。当她问姑姑“姑姑可听见?”姑姑的回答却是“没留心。”这句“没留心”比没听见还要伤透张的心。一个人最怕的不是对手,而是没有对手。正如鲁迅在《这样的战士》中所说的,张也走入了一个无物之阵,她希望寻求有人能跟她产生共鸣,即使是相反的言论也好,但是别人却以一句“不留心”来对待她。正如刚才所说,姑姑的“不留心”其实是正常的,但却给张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她甚至“怕听见晚上的喇叭。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