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的教学反思【推荐】

时间:2021-08-31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颂送别诗。这节课我的设计把教与学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感悟诗情的同时基本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和步骤。

《赠汪伦》的教学反思【推荐】

  《赠汪伦》的教学反思篇一:

  《赠汪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里的一首诗。它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流传千古,它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突破: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这首诗的教学前,我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头来吸引学生。我先 用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诗人李白的背景,然后讲李白是怎样认识汪伦的,还给学生讲了关于他们之间的关于《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传说来引入新课的学习。最后又讲李白即将坐着小船离开的时候,汪伦带着乡亲们来到桃花潭岸边一边唱歌一边打着节拍,用这种隆重的仪式来送别好友,李白深受感动,为了感谢汪伦的真挚情谊,当即写下了《赠汪伦》。我这样用故事形式开头,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自主感悟,设疑解疑

  这是一首七言诗,语言精练却又直抒胸臆。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特别是诗中有后鼻音的字比较多,提醒学生要读准这几个后鼻音的字“赠、乘、行、声、情”。让他们试着了解字义,在读中自悟。若是遇到不懂的字词和诗句则用横线标记下来,打个问号进行设疑。有一部分学生对“赠、将欲行、忽闻、踏歌声、不及”不理解,,在授课时我没有及时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先问其他同学是否知道,然后师生一同解疑。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样让孩子们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由学生确定学习起点,不懂的就设疑,也就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让他们感受成功的体验,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根本”。

  三、引诗入画,探究诗意

  和高年级学生不同,低年级学生对图画和色彩的关注远远高于文字,引诗入画更有助于古诗的理解,中国的古诗词本来就具有诗画合一、融情于景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看图,孩子们对古诗中的“踏歌声”有点不理解,我没有生硬地告诉他们意思,而是让他们观察课件中的汪伦送别李白的情景,再让他们联系音乐课中的边唱边打节拍手脚并用的动作进行理解。这样借助图画直观教学,融观察训练、生活感悟和语言培养为一体,形象鲜明地描绘了汪伦对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让孩子们对古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创设情境,读出韵味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的特点是学习和模仿能力强,但理解能力差。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多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读”。古诗本身就具有节奏美、韵律美,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自然就能读懂诗中的内在美。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孩子通过多种形式在反复颂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诗意,培养阅读能力和学习习惯。我让他们可以摇头晃脑地读,打着节拍朗读,站起来读,跟同学一起读让学生口、耳、眼、脑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虽然有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背了这首诗,但是我还是花了大量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五、模拟情景,背诵古诗

  在教学结尾时,我尝试了师生模拟情景背诗的环节,我充当孩子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他们背完古诗,在过程中不时地随机提问,考察他们是否掌握好了。例如我充当耳聋的奶奶这一环节时,我故意把“乘舟”听成“沉舟”,把“踏歌声”听成“大哥升”。这时孩子们都大声笑了起来,马上纠正我的错误。我还让孩子们上台进行表演,一个学生扮演李白,一个学生扮演汪伦。李白乘舟快要离开的时候,汪伦用踏歌声的形式来送别,这时李白就吟诵《赠汪伦》孩子们很感兴趣,争先恐后上台表演。通过这些环节,孩子们在放松的状态下,伴随着歌声、笑声、节拍声,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和认同了古诗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古诗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本,拓宽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