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后记

时间:2021-08-31

  导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接下来是小编分享的再别康桥教学后记,欢迎借鉴。

  再别康桥教学后记

  上周三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组内的同事都去听了课。教导处张主任暨高二、高三的几位美女同仁也都莅临指导。事后觉得这节课有几个地方自己处理得还是挺有意义的,想早点写下来跟同仁们交流。腹稿是有了,无奈头脑老是乱糟糟的进入不了状态。这周大休了两天,心境平静。晚上六点多钟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理思绪写完下面四条内容后看看表是十点十六分。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吧。还望读者诸君看后多提宝贵意见。

 一、借鉴史建筑等老师的做法,先不急着进入课题,而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来提问题。

  史建筑老师的做法是:用多媒体打出 “再别康桥”和“徐志摩”这几个字,让学生暂时先不要看书,而是看着屏幕上的这几个字提问题。结果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康桥,康桥是什么地方”,(注:这是关于地域上的问题)“为什么再别康桥?”“什么时候再别康桥”(注:这是关于时间上的问题)。“既然有再别,是不是有一别?这一别二别之间是怎么过渡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等等关于诗歌内容理解上的问题。这方法好!教育专家梁老师对此大加肯定。尽管学生提的问题不是很专业,但老师能耐心地听并适时地加以鼓励,始终微笑着听学生讲。这对进入这首诗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避免了老师的填鸭式灌输,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思考,能动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动地发散性思维大有帮助。正好我们学校最近号召学习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在高一级部搞实验。我何不也试一试呢。

  后来我也这么做了。按照学校部署,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自由讨论,选代表发言陈述。效果很好。学生发言踊跃,提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史老师的学生差。我很欣慰。只不过,跟史老师稍微不同的做法是,我在开始讲课时,先在大屏幕上打出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送给学生。这句话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话是我2002年跟贤玉贞同志去日照观摩XX省语文优质课比赛的时候跟日照一中的一位姓李的参赛老师(好像是叫李东昇?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了,课讲得很老道)学的。记得他当年讲的课题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上课也是没有立即进入正题,而是让学生看着“胡同文化” 和“汪曾祺”这几个字来提问题。当然,学生问的问题形形色色,什么都有,像“胡同文化是什么文化?”、“胡同会有什么文化?”、“汪曾祺是什么人?他跟胡同文化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说完后,李老师就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来做了一个小结,肯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当初听课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导入设计得好,这句话也用得好。印象很深,一直记着。

  又跟李老师的做法有所不同的是,我是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并且微笑着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就看着再别康桥和徐志摩这几个字来提问题,发现了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提不出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你发现不了问题,那就说明你有点问题。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善意的小玩笑吧,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从学生脸上的微笑和随后的积极发言我能看出,他们知道我并无恶语讥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