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战国时期,有很多分散的诸侯国,有的诸侯国强大,有的诸侯国弱小。滕国就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侵略它,占领它的土地和人民。滕国弱小不敌各个大的诸侯国,也不能容忍那么多的国家来欺负自己。举国上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滕文公觉得一味地让大国来保护也不是长远之计。况且大国是不会白保护滕国的,它会提出很多的条件。要得到它的保护就必须答应这些条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让滕国自己富强起来才不会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也不必再求大国的保护。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可是滕国的人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滕文公就召集所有的大臣来讨论商量强国之计。但是讨论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听说了孟子的名声后,滕文公就亲自向孟子请教。孟子勉励滕文公,告诉他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就必须实施仁政。孟子说:“孔子有个弟子叫颜渊,这个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深得孔子的真传。颜渊就曾经说过‘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怎样的人。全天下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那样。’滕国把土地宽阔的地方截下来,补在短小的地方,就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那每边之长至少也有五十里。只要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
后来,人们就根据孟子的话,归纳了“取长补短”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