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雨巷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教学设计1

  一、 教材地位及作用

  《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 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③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

  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是个有效而简单的方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 同学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的视频

  ⒉ 同学们,《小城雨巷》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答:烟雨蒙蒙,雨巷深深,舞者跳舞优美····

(二)走进诗人戴望舒

  对于江南、对于雨巷,无数的作者、诗人都曾经描写过、抒发过对她的浓厚情感。其中有一位近代的诗人,因为一首描写雨巷的诗被称为“雨巷诗人”。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 介绍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诚挚。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体味全诗,整体感知

  ⒈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播放《雨巷》配乐朗诵

  ⒉欣赏完了这篇诗歌,那么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或者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低沉幽怨伤感

  ⒊同学们分析的很正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边朗诵边体会诗歌中所呈现的低沉、幽怨、伤感的感情基调。

  ⒋请一名同学作示范朗诵,让同学们再次感受诗歌的基调。

(四)分组讨论,寻找意象

  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分组,咱们班一共有42名同学,分为7组,一组6名同学并设一名组长。

  分组完毕

  ⒉同学们,我们知道诗歌是由意象组成,一个个特殊的意象营造出诗歌特有的意境,《雨巷》也不例外。让我们回到课本,走进《雨巷》的情节里,找出你所认为的这首诗的意象,并说出这些意象给人的感受和象征意义。各个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讨论,派出一名同学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完毕

  ⒊每一小组进行发言,并把他们的观点写在黑板上,指出学生讨论中疏忽、遗漏的部分,最后形成板书。

  生答:明确意象有六个: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①.“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 满了朦胧美。象征着作者的寂寥、忧郁的心境。

  ②.“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③.“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这是源于中国人的“丁香情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④.“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⑤.“我”,诗人自己的化身。像丁香般的姑娘一样彷徨、迷惘、寂寞 。

  ⑥.“姑娘”,诗人心目中恋人,理想的化身。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诗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五)板书设计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美丽、忧愁、惆怅 恋人、理想 我彷徨、迷惘、寂寞 诗人

(六)深入文本,具体分析

  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这篇诗歌的主要情节

  时间: 暮春凄婉伤感

  地点: 小巷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 细雨空蒙 迷离

  道具: 油纸伞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 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 丁香姑娘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丁香先生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题: 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

  ⒉ 逐段进行解说,充分把握诗歌的整体概念。

  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这位丁香姑娘处在一种凄婉迷茫的状态。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丁香般的姑娘就在细雨朦胧中消散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⒊ 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已经有了大体的把握。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诗歌故事的发展脉络呢?

  生答:这首诗刚开始诗人表达了他想遇到丁香姑娘的愿望。后来,他真的遇到了一位凄婉、哀怨的丁香姑娘。他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诗的最后表现出诗人想再见这位丁香姑娘。

  ⒋不错。这位同学已经说出了这篇诗歌的段落

  一 (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 (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七)、温故知新、品味音乐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探讨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

  ⒈变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例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散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

  效果:通过切割散文式长句,浑然天成地组成了神形兼备的现代诗。

  ⒉复沓句式的妙用

  如第三节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如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效果: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⒊词的重叠运用

  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使《雨巷》在音节运用上显得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