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是一首象征诗,象征那朦胧的情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雨巷》的教学心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雨巷》的教学心得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对这首诗的认识,我也经历了一个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以往就是按教参注释的那样,重点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虽然教学过程也完整清楚,但总觉得对作家作品把握不够,没能挖掘出作品的精髓,没能读透。这一轮次的教学,经过反复查阅资料,深思熟虑,自己觉得终于有了一种认识上的飞跃,教学效果自然有显著提高,自己也很满意。可见,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作为教者,只有不停探索,不断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日臻完善。而教者只有在认识上达到一种高度,才能把某种思想传授给学生,这就是学无止境吧。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是解读《雨巷》的关键,诗人独自徘徊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位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心有所想,境由情生,雨巷中果真飘过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同诗人一样,寂寥、惆怅,带着人世间的清冷和无常,相遇在雨巷。她与诗人相面无语,相逢无缘。他们在飘着雨的江南小巷里,擦肩而过。
如果说,雨巷是诗人爱情天地的一角,那么,姑娘便是诗人心头的那抹芳草;如果说雨巷是诗人短暂人生的一瞬,那么,姑娘便是他人生的信念和追求。可见,姑娘既是诗人尘世里的眷恋,也是他精神上的执念。从姑娘身上,我们能看到诗人对生活的火热,但凡是一种希望,即便是一种奢念,它也会透视出诗人那怦然的心跳,那鲜活的生命脉搏。不管环境多么阴郁,现实多么黑暗,对姑娘的执著都告诉我们诗人内心的澎湃。在20世纪30年代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戴望舒这样既敏感又脆弱的诗人,经历自身的情感挫折与时代冲击,身心难免会受到创伤,文人的感伤便成为其人生的主要基调,就像诗歌中所表现的那样,期待中的姑娘,她飘然而来,带着离乱的忧伤,无声的心语,又飘然而去,成为诗人心头那抹挥之不去的痛。
这就是我们在姑娘身上所看到的文化含义――丁香一般的忧伤。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又彷徨。丁香是古典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它承载着清高、孤独、纯洁的文化含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就是鲜明的写照,读懂姑娘身上的含义,是我们理解诗人心境的关键,爱情也好,理想也罢,在丁香一般的姑娘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诗人的人格追求。高洁、孤傲的丁香姑娘无疑是诗人渴望人生完美的体现。这就如同在俗世的生活中,有两个姑娘摆在你面前,一个是温柔敦厚的薛宝钗,一个是清零孤傲的林黛玉,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薛宝钗,因为她身上有着太浓厚的生活气质,她是适合现实生活的。可戴望舒偏不,他喜欢的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无疑是林黛玉一样的人物,正是那清灵脱俗的忧郁,挑动了诗人的心弦,因为诗人自己说了,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可见,诗人与姑娘心灵相惜,这是这种精神上的投合,才让诗人在坎坷的、寂寥的人生道路上看到希望,找寻到一种心灵的慰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正是戴望舒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是他人格境界的呈现。
然而,越是对生活抱着十分的热情和希望,在现实面前,越容易遭遇失望,就像诗歌中所写的那样,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诗人的渴求似乎是宿命般的无情,在饱经忧愁之后,仍然要饮下一杯苦酒,姑娘就像是倏忽而逝的影子,只是带给诗人短暂的欢愉,而后便是更加长久的惶惑空虚。
应该说,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内在人格呈现,是一个文人对情感、对理想所持的美好的渴望。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不可能不投身社会洪流,政治的风云变幻,革命的风雨如磐,都赋予这种感情更深的社会意义,使诗歌的情感变得更加厚重,所以说,作品中的姑娘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载体,它蕴含着诗人的炽热,积淀着诗人的哀怨,它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它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它真实的记录着诗人的追求、憧憬、失望、无奈。为其真实,才感人至深。
然而,正是因为有失望过后的希望,才显示出追求的可贵,即使是遭受命运的打击,也依然保持生命的尊严。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就像诗歌中的姑娘,她是那样的冷漠和高傲、妩媚和动人,在命运的颓圮面前,保持着哀而不伤的情操,不管是姑娘,还是诗人,我们看到都是一种坚持,一种不离不弃的坚韧。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在人生的各种遭遇面前,人大都会扼腕叹息,甚至潸然泪下。在20世纪30年代,年仅21岁的戴望舒,面对时代的洪荒,会茫然无措,把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羸弱与纤细化作文字,倾注于笔端,这既是一种自然又又是一种真实的行为,所以,只有了解戴望舒当时的心境,他的人格追求,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他的文字才能有一种更深的认识,才能真正透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才能读懂诗人文字之下的含泪带血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