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缭绕的《雨巷》诗情

时间:2021-08-31

  《雨巷》中的意象都像蒙上了一层灰一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余音缭绕的《雨巷》诗情。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音缭绕的《雨巷》诗情

  摘 要:使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的诗歌《雨巷》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性,为中外学者所推崇。本文从主题的多重化、意象的沉郁化、语言的音乐化等方面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雨巷》 主题 意象 语言

  《雨巷》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诗人巧借法国象征派诗歌的曲折隐讳和新月派诗歌的音乐性的特点,营造出了含蓄隽永的古诗意境,创作出一幅深富中国古典诗歌意蕴的江南雨景图和一首余音缭绕的水乡古调。《雨巷》以其多解的主题、沉郁的意象、音乐性的语言令中外文人品评不已。

  一、主题多重化

  诗歌的主题是指诗歌作品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展现出的核心思想内容。有的诗歌主题单一,但大多数诗歌作品的主题是多重的,《雨巷》就是一首具有多解主题的诗歌。

  (一)政治理想的幻灭

  《雨巷》作于1928年,正值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当时,戴望舒是个具有进步思想、积极投身革命的青年,他参加过共青团、参与过革命,并曾在大革命期间被捕入狱。大革命的失败令他认清现实的残酷,开始明白革命不是浪漫主义的行动,对革命的前景感到困惑迷茫,并逐渐由积极加入革命行动转为同情革命,把主要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寄情于诗歌”,于是写下《雨巷》,塑造了带着丁香气息、飘忽不定的姑娘形象,这个姑娘形象象征着他的革命理想,而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美好的政治理想也不过是海市蜃楼,亦真亦幻,轻轻地从诗人身边飘走。

  (二)对爱情的渴求

  戴望舒与现代作家施蛰存是大学同窗好友,后来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对其一见钟情,展开了执着的追求,直到1931年才终于打动美人的芳心,与其订婚,但遗憾的是最终未能抱得美人归。1928年正值戴望舒追求施绛年时,创作一首爱情诗也在情理之中。丁香一样的美丽姑娘与诗人邂逅,但却很长时间不接受诗人的感情,这令诗人愁苦不已,想坚持又恐希望渺茫,所以默默祈祷那份可遇不可求的爱情早日到来,希望有一天心目中的女神带着丁香般的优柔来到他的身边。

  (三)对美的向往

  关于“什么是美”几千年来众多学者对其下了种种定义,但是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美的客观定义是没有的”。究竟“美是什么”至今还是个谜,但是只要有美的事物存在,人们就能强烈感受到,这就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雨巷》中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具有忧郁之美,“颓圮的篱墙” 有残缺之美,淅沥的雨水有朦胧之美,其实诗歌描绘的青年男女雨中邂逅的情景本身就是一副唯美的画面。无论追求政治理想还是追求爱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追求一种美。推翻专制、实现民主的政治理想是寻求人民安定幸福的大美,追求心仪女子是寻找个人幸福的小美。从诗歌创造的意境到诗人追求的理想,都是诗人对美的追求的具化。

  《雨巷》的主题是多解的,有人将它划分在感遇诗中,有人把它归为爱情诗作。对于《雨巷》诗歌的分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必苛求严格的定论,但也不妨把此诗的主题看作是诗人多种遭遇引发的综合性情感潜化在他心中形成的一种复杂诗情,是一种虚泛的感情,恐怕诗人自己也难说其中的真意。

上一篇:雨巷意境分析 下一篇:“雨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