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雨巷》

时间:2021-08-31

  《雨巷》是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评《雨巷》,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评《雨巷》

  寓言乎?预言乎?

  ——重读戴望舒的《雨巷》

  许多人曾经追索《雨巷》一诗中的“女主人公”——“丁香姑娘”的原型,有人把她理解为戴望舒(1905-1950)的初恋女友,曾与之订婚的施绛年(施蛰存之妹),但此说很难确切地指认。

  《雨巷》一诗的写作最迟不迟于1927年夏,而戴望舒寄居施家并狂热地爱上施绛年,则发生于1928年。与望舒相交极深,诗集《望舒草》的序作者杜衡(1907-1964)说:“一九二七夏某月,望舒和我都蛰居家乡,那时候大概《雨巷》写成还不久,有一天他突然兴致勃发地拿了张原稿给我看……他所给我看的那首诗的题名便是《我的记忆》。”①这段话,有两个重要的信息让我们感兴趣:一是《雨巷》写作的时间应是1927年夏或之前数月;二是被公认奠定了其后期写作品格的《我的记忆》一诗的写作时间,与风格迥异的前期代表作《雨巷》相隔竟然如此之近。但是,另一方面,戴与施家本为杭州同乡,1926年戴望舒就与施蛰存(1905-2003)、杜衡共同创办过《璎珞》杂志,完全可能认识施绛年,并在内心深处留下了她的倩影,只是写作《雨巷》时,他尚未向施绛年表白自己的爱情。

  读诗向来有一个很大的难题,是像一般的读者那样就诗读诗,单从文本出发理解诗歌,还是应该像专家一样考索它的全部背景材料,对诗歌进行“考古式”阅读?不管怎样,诗歌首先离不开文本,即便如后一种读法,也不能脱离文本说话。就文本本身而言,显然从《雨巷》发表(首发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至今的八十多年来,它已经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印象,这是一首极其美丽极其哀怨的爱情诗,诗中所期待的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似乎存在过,又似乎从未曾出现过,这是一个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人物,因而显得格外动人,格外地惹人怜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