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
如果问有哪一位学者能做到如此妇孺皆知,相信只有一人,这就是余秋雨。从坐台小姐到歌唱新秀,从语文教师到媒体记者,骂也罢,捧也罢,余秋雨都是当今媒体的红人。但是,我却越来越感觉到,这个余秋雨越来越令人讨厌了。
我是从《文化苦旅》知道余秋雨的,后来有媒体报道,说广东的坐台小姐的包包里,常常只放两样东西,一是避孕套,二是《文化苦旅》。或许,记者是以糟践余秋雨的目的来调侃的,但我赞叹,能把文化做到这般雅俗共赏的,如今也就是余秋雨了。文化从来都是高深的玩意,能把高深的东西写得浅显,这需要学问。虽然有人说余秋雨写的散文有小说的味道,很多是他自己的臆想,可暇不掩瑜,好书就是好书。
后来,看到余秋雨经常上电视,那也不是我反感他的理由。电视是最新的文化载体,学者能利用电视普及文化,那是本事。有时候看着余秋雨一脸严肃地在哪里普及文化,一种神圣通过电视传播到千家万户,我虽然有些厌倦,但也不至于反感。
到后来,余秋雨常常在电视里指责别人没文化,年轻的歌手被他批评得无地自容,我就觉得余秋雨有点过份了。余秋雨所批评人家没文化,已经渐渐专业,渐渐深奥。他是吃文化这碗饭的,他拿自己的饭碗来考别人,而且是考年轻人,这至少有点不厚道。
再后来,有一个中学的语文教师出了一本书,《石破天惊逗秋雨》,这本来也属于学术探讨范畴。你不是动不动就拿文化说事么?咱就索性和你说说文化。谁知余秋雨面对找上门来的文化对手,表现却大失水准,处理的态度与方式很没文化。至此,我才明白,余秋雨喜欢和没文化或者文化不高的人说文化,面对真正有文化的人他反而不说文化了。咱认识的有一位高考没有考上的女生,平生最差的就是英语。可这个女生平常最喜欢和她的父母说英语,到了学校却一句都说不出来,敢情余秋雨也是和这人一个习惯啊。从此,我对这个文化人的印象开始不好,电视里碰到他在那里高谈阔论,咱就换台。
如今,他又出了一本书,开始不指名道姓地骂一些同行们,再次闹起余秋雨风波来。读了这些新闻,我深感悲哀,一位学者,怎么就堕落得这么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