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余秋雨

时间:2021-08-31

  余秋雨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也谈余秋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也谈余秋雨

  一

  余秋雨的名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于文化散文。当然,他自己是辩称“非也”。那么,什么是文化散文呢?在我看来,它并非存在真正自己的意义。它的由来很杂,或者说是公安派之类的任性作文,突然间“闲兄不怕引子”,说上几段掌故,觉得新鲜有趣。人们为了分门别类,硬将这些东西划分派别。作者们呢,又为了让读者可以划分派别,也就应例似的学着第一篇文章的样子,有了二、三……久而久之成了习气,也就汇为一派,号为文化散文。

  这大约可以算余秋雨创作的大背景吧。所以我说余秋雨的文章要不得:谁能忍受八股式的文字呢?而代圣人立言的蓝本,居然是整个历史。起点高,目标大,结果往往小得可怜。不过,余秋雨又有他的高明之处,即他可以为历史注入新的活力,这大约是区别于报告文学的一个理由。可――

  事实上,哪有那么多的感情值得表达!他仿佛要将每一段历史,在真实的环境中寻到一个理性对称点。在《文化苦旅》中,他将所能对上号的文献先记下,有可能对不上号的,再放入《山居笔记》。那么《霜冷长河》呢?就成了智者启示录兼广告宣传品。有些像王元化《思辨录》、巴金《随想录》,但入世不深,写出来就差远了。当余氏在发现自己在“对号文献学”上的“天分”之后,他又写出了《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但可惜的是,外国产品余氏用不惯,水平就更说不上了。

  在风格上,余氏的文章有些上层知识分子偶顾人间的傲气,而且是极不厚道的。――我不是说他该去忍受谣言。只是觉得他在用笔时总有遗老遗少的叹息,这就难以接受了。他的写作,有时太主观了,主观到淹没史实本身。怎么主观呢?他往往以感性的笔触,将一个个煽情片断结合起来,再不时吟叹几句,于是读者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被摄住了。至于水平高下,已头昏的读者当然失去判断力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如言情小说不论作者功力高下,有情就有读者。所以有时我觉得余秋雨是个心理的投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