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散文在文坛中曾引起几度热潮,对于其人其文的讨论、争议似乎从未停止,几乎到了谈散文就绕不过余秋雨作品的地步。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感觉余秋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感觉余秋雨
认识余秋雨,从他的文章开始。
那是在高三的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有一篇阅读文章,内容选自《文化苦旅》中的《莫高窟》。里面有一段对色彩描述的文字,“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我一下子被震撼了,之前我一直以为色彩仅仅属于美术的范畴,却没有想到色彩还可以用来描述历史,描述朝代,描述政治和文化。这需要怎样的悟性呀!我记得那个下午我的脑海里全是变幻的色彩,在重叠的色彩中,我记住了作者―――余秋雨。想象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资深教授。
试卷分析时,语文老师顺便说了一声,余秋雨是慈溪的桥头人。我的同桌是他的同乡,他便在下面咿呀咿呀地激动起来了,他神态夸张,似乎余秋雨就是他本家的一位长辈。同桌姓余,又与余秋雨同乡,或许真是他的长辈。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同桌居然会有这么显赫的身份,尽管这种身份只与余秋雨同姓同乡而已。下课后我与同桌聊了起来,同桌一下子变得非常的腼腆。其实,他对余秋雨的了解也仅仅知道他是一位文化名人。这下轮到我神气起来了:“他是北大的教授,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我把我想象中的形象向同桌炫耀着。哪里的教授我不清楚,但白发苍苍是错不了,我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