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余光中背景

时间:2021-08-31

  余光中的《乡愁》道出许多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也是诗人余光中内心的真实的写照,表达了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乡愁的写作背景,欢迎阅读!

乡愁 余光中背景

  【乡愁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乡愁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