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6篇
今天,我听了实验小学黄建国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过渡自然、巧妙
上课伊始,黄老师用充满磁性的声音给孩子们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用一句“就在1860年10月19日,在北京城的上空,烟云笼罩,那时正发生着一件让国人耻辱,让世界震惊的事情。孩子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接着,黄老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评论这次事件的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并重点品析“毁灭”和“不可估量”这两个词,从一上课,就把那种愤怒的种子悄悄地埋在孩子们的心里。
二、课堂媒介的使用恰到好处
黄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他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播放圆明园的视频,配上深情的解说,帮助孩子们充分地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我认为,课堂上,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才会激起孩子们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当同学们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起愤怒,燃起爱国之焰
“爱之深,恨之切”,由于前面充分的学习与体验,为学习最后一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黄老师再一次播放视频,让孩子们看看当时的英法联军是怎样把圆明园毁灭的,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无奈与痛心。看完视频,还马上让孩子们谈谈此时心中的感受,把愤怒之情推上高潮。这时的孩子们个个都心怀怒气,有很多的话想表达,这时,黄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面对着圆明园这些断壁残垣,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既激发情感,又不忘落实写的训练。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语文课,课虽结束,但留给我很多很多的思考。在这节课中,我似乎随黄老师穿越时空,畅游于昔日辉煌的皇家禁地圆明园,又似乎一下子让我经历了圆明园毁灭的整个过程。这一前一后的强烈对比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强盛,才能够让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沉重、屈辱的一笔永远成为历史。我走出教室,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不由在心里升腾,它化作一缕缕绵绵的思绪,飘向广阔、浩渺的历史时空……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嘉宾们大家好!
下面我对罗柱森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罗柱森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罗柱森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罗柱森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罗柱森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柱森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柱森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