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及地位

时间:2021-08-31

  圆明园的历史意义:

  圆明园约始建于 1707 年,即康熙四十六年,原是皇四子胤禛的御赐花园,康熙帝为之题写“圆 明园”匾额,并先后多次到该园游览进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它的影响。圆明园的鼎盛时期, 当始于胤禛继位的雍正元年。

  盛时圆明园,从雍正元年(1723)拉开序幕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到乾隆九年(1744),圆 明园四十景全面竣工。次年,开建长春园(早期曾俗称东园)。乾隆三十二年(1767),归并 熙春园,俗称东园,也就是今天的清华园。两年后,又归并春和园(康雍年间为康熙第十三子 胤祥的赐邸花园,园名交辉),改名绮春园,俗称南园。乾隆四十五年(1780),再归并淑春 园,不久改名春熙院,也就是今天的燕园。除此之外,圆明园福园门南边,绮春园西墙外的澄 怀园,俗称翰林花园,在圆明园盛时,也一直是南书房和上书房翰林的值庐,其看守和修理事 项,都归圆明园总管大臣直接派员经理。在管理体制上,澄怀园当是圆明园的一座附属花园。 这样算起来,雍乾时期的圆明园,已包括圆明五园加一个附属的翰林花园。

  圆明园面积最大之时,占地 400 多公顷(即 6000 多亩)。其著名景点最多之时,超过 100 处;

  建筑总面积也有 20 余万平方米,超过了故宫。在园中,仅皇帝御制的各种牌匾就有 1000 余 块,这也是历代皇家园林中所绝无仅有的。

  圆明园代表了 18 世纪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被誉之为“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就园林规模之宏阔,风景之富美多彩,

  文化内涵之丰厚,乃至世界影响之巨大等多方面而言,圆明园都堪称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集大成之作。1743 年 11 月,在京的法国传 教士王致诚,曾从北京发出著名的《致达索(M. d’s Assaut Toises)函》,向友人详尽而生动介绍并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称其为“万 园之园”、“无上之园”。该函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特别是在英国,引起很大反响。圆明园的美名,从此也渐为欧洲所知晓。

  1856 年 10 月至 1860 年 10 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对外敌入侵采取摇摆不定的政策,以致节节败退。1860 年 10 月 6 日,英、 法联军向北京城西北郊进犯,清军残部不战而逃,侵略军直扑圆明园。10 月 7 日起,英法 侵略军官兵涌入圆明园大施抢掠,亿万文物珍藏被洗劫一空,携不走者则击而毁之。正当清 政府屈膝退让,并答应接受英法议和条件之际,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迫使清廷长 期屈服,又节外生枝地借口其被俘虏人员在圆明园遭到虐待而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10 月 18 日、19 日,英军 3000 余名骑兵,连续两天在圆明园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一代 名园惨遭焚毁。

  1860 年圆明园被焚后,圆明三园内还残存有一些建筑,仍是皇家禁园,并继续保留总管等

  官员。同治年间曾试图部分重修圆明园,但因财力不足而中途作罢。1900 年,八国联军攻 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惶西逃。侵略军在京城内烧杀掳掠,京城内外秩序大乱。历 时数月,圆明园原幸存及经同治、光绪两朝修缮、拆盖的百余座数百间园林建筑,均遭彻底 毁灭,古树名木被砍伐殆尽。至此,圆明三园除残垣断壁、荒草凄凄之外,幸存者仅有绮春 园宫门、福缘门门楼及正觉寺几座屋宇。清末,作为禁园的圆明园,园内的稻田、苇塘租给 园户们植种,每年皇室收取租金。清帝逊位后,圆明园虽仍属皇室私产,但园内的砖石 遗物等遭到巧取豪夺或有组织地损毁。就这样,经过入侵者的“抢劫”、“火劫”,以及其 后的“木劫”、“石劫”、“土劫”,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了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