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时间:2021-08-31

  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阳光明媚,阳光照射到湖面,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非常美丽。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在雨幕笼罩下,西湖雨雾迷茫,山色朦胧,也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一书的自序中指出:“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费事……语文教师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此言可谓掷地有声、语重心长。

  将未知转化为新知,这是语文教师的艰巨使命。

  将已知转化为未知,要求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成为文本细读的“昭昭者”,能以自己的学养和才情,深入文本的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将未知转化为新知,要求语文教师“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把自己真实、真切、真诚的细读心得适时、适度、适宜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心得,促进学生微观解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冯琛莉老师执教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获成功,即在她“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教学功力和智慧上。

 一、微观解读,使己昭昭

  欲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必得先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全部艺术个性、审美奥秘和诗学创造,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逻辑起点。可惜,对此鲜有人自我觉悟,更遑论认真落实了。教师的先知,即是学生真正的未知,亦是他们最有价值、最需掌握的新知。

  《饮湖上初晴后雨》,总共不过28字,算上诗题也不过35字,刨去“潋、滟、亦、妆”4字未识,其余文字学生都已认得,求助于课文的4个注解或者《小学生新课标必背古诗文》之类的工具书,诗意的解释应无障碍。

  那么,学生读此诗的未知到底在哪里呢?且看冯老师对此是如何分析的。当然,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冯老师对《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细读心得,但是,我们细读她执教的课堂实录,就不难发现,对于此诗的艺术个性、审美奥妙和诗学创造,冯老师确乎有着与众不同、精彩独到的解读和感悟。梳理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