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高亚麟

时间:2021-08-31

  《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中,剧情引人入胜。

《人民的名义》高亚麟

  在《人民的名义》之前,高亚麟是《家有儿女》中的夏东海、刘星的继父;在《人民的名义》热播之时,高亚麟制片人、发行人身份更多地被提及,在投资时做好了赔40%的心理准备。如今,该剧不仅没有赔钱,还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话题效应和业界好评,收视率更是破4,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的双赢,成为2017年现实题材剧的第一个爆款。昨日,高亚麟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时在做《人民的名义》时就是以《大宅门》、《北平无战事》等经典大剧为参照的,但火爆成一种文化现象还真是没想到。而他当时敢投这个剧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是题材的稀缺,近十年都没有过了;第二是剧本的艺术,周梅森老师是写反腐题材政治小说第一人,剧本没得挑。至于目前该剧遭遇的“剪辑混乱”、“情节注水”等质疑,高亚麟也没有回避,“任何一个作品肯定都有遗憾、肯定不完美。影视艺术本来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也挺好,让我们做下一部戏有了进步的空间。”

  转型制片人才觉演员最轻松

  在公众的认知中,高亚麟一直是演员;直到《人民的名义》热播,他的幕后身份才浮出水面。作为该剧的制片人、发行人,高亚麟感慨之前当演员简直太轻松、太幸福了,“从题材的选择、剧本的选择、导演的选择、整个班底的选择,包括整个预算的控制都要操心。我们这次控制得非常好,演员的整个投入只占总投资的一半,我觉得这是一个合理区间。因为这部分再大的话制作一定粗糙,没有钱制作了,这个是坚决不对的,我以后无论做什么戏都会秉持这个原则。另外还要考虑到发行,完全不是一个行当,需要的综合能力更强。我越当制片人就越想当演员,因为好轻松啊。”

  该剧在筹备过程中,很多投资方都是只答应、不签约,来来回回投资组盘子成了筹备期间最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员陆续签约几乎都是冲戏来的,没有计较片酬。“都是人情牌请出的,他们的片酬都是折上折,没有一个人是按市场价,如果都按市场价的话,我觉得这个戏投资得翻一倍以上才能做到,要不然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一个规模。有很多还不是有钱就能做到的事,像侯勇老师、丰毅老师、凯丽老师、许亚军老师,我觉得个个都是男一号女一号。真的已经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真的是情义无价。”

  搭上多年的人情、冒着赔钱的风险以及转型幕后的劳心,高亚麟坚定地认为《人民的名义》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好项目,“为什么看上了这部反腐大剧,其实很简单,因为它特别具有当下性和时代记录意义。十八大以来,政府最大的一个动作就是反腐,从打苍蝇到打老虎。其实新闻里报道的比电视剧要热闹得多,戏里写的永远不如现实精彩。这部剧虽然也叫反腐剧,但是它其实已经跨越了反腐剧,它是一个记录当下众生相的现实主义力作,我觉得这个形容可能更加准确。”

  至于此类题材最敏感的尺度和红线到底在哪里,会不会担心审查等问题,高亚麟倒是没有顾虑,“其实把握这部剧的反腐尺度,当时还没太费劲。因为出品方之一是最高检影视中心,范子文主任是这方面的专家,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尺度上他都最有发言权。梅森老师在这方面也非常精通,所以在这方面我费的心不多。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