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怎样火的

时间:2021-08-31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亮相,便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

《人民的名义》怎样火的

  近日,一则“湖南卫视凭借《人民的名义》用2亿撬动100亿”的微博在网络传播。这则微博写道:湖南卫视以2.2亿元购买了《人民的名义》5年全国独家播放权,剧集火了之后,多个省级卫视竞相向湖南卫视购买播放权,湖南卫视则以每个省台5亿元的价码对外开放播放权。该微博下了一个结论:“湖南卫视又开先河啦:用2亿撬动100亿,靠的是脑袋,拼的是风险控制。”不过,湖南卫视推广部主任汤集安很快在其微博辟谣:“胡扯。”

  无论是不是胡扯,这部没有“流量小生”参演的反腐正剧能够成为2017年第一话题大剧,的确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为什么开拍之前,大部分投资人都不看好《人民的名义》?为什么《人民的名义》会登陆湖南卫视?为什么《人民的名义》最终获得巨大成功?羊城晚报记者梳理了《人民的名义》从找投资、拍摄到播出的历程,或许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1 多名资方撤资,剩下六家新手公司

  《人民的名义》拍摄前期的曲折,与播出后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前期多个投资方撤资,导致《人民的名义》开机时投资资金还差2000万元,导演李路甚至想过要卖房将资金补齐。

  据悉,该剧初期的风险评估显示,赔本的可能性高达95%。总制片人高亚麟坦言,他很理解撤资的投资方:“一个正常的投资商怎么会投一个明摆着就是赔本的剧?只有我们这种胆大又没经验的,才敢这么做。”的确,投资《人民的名义》是一场冒险:从2004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晚间黄金档不得播放涉案剧,而《人民的名义》是近十年来少见的涉案反腐剧;此外,如今的国产剧市场是年轻人的天下,小鲜肉、大IP、偶像剧才是“王道”,《人民的名义》承担着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最后,六家“影视新手”成为该剧的投资方:分别是总制片人高亚麟的公司嘉会文化、导演李路的公司弘道影业、大盛国际和上海利达影业、北京正和顺影业;而一直网传错过《人民的名义》的凤凰传奇影业,其实也是该剧的投资方之一。

  尽管经历了一番曲折,但这六家公司的投资却来得十分干脆: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凤凰传奇是这部剧的发起投资方,也是第一家和剧组签订投资协议并打款的投资方,共投资1000万元;此外,总制片人高亚麟的嘉会文化原计划投资2000万元,占比20%,而其他资方撤资后,嘉会文化决定“接盘”,投资追加到40%;利达影业和大盛国际这两家公司,从得知这个项目到签约付款,只花了几天时间,投资额各占15%;导演李路也自掏腰包,他的弘道影业公司投资占比10%;最后一家加入的公司是北京正和顺影业,在剧集开机十来天之后,正和顺影业董事长陈静柱首次跟导演李路接触,在片场聊了十来分钟就决定投资,为《人民的名义》补足了资金缺口。几位投资人都对媒体表示,他们看重的是《人民的名义》题材的稀缺性,还有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李路导演、周梅森编剧以及一众老戏骨加盟所带来的质量保证。高亚麟也坦言,投资时就没打算靠这部剧盈利,但从一开始就充满信心地朝着精品剧的方向走:“反腐是大家都关心的热点,怎么会没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