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我相信,这首调寄《浣溪纱》的小令,对于许多朋友来说,都不陌生。尤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令人们千古传诵,百读不厌。
这首小令的作者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作家晏殊。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晏殊生于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他从小就是一个既聪慧又诚实的孩子。七岁的时候,他已经认识好几千字,还能写出通顺流畅的文章。
北宋真宗景德初年(1004),江南地区闹旱灾,朝廷派遣两位官员分路巡视安抚江南。其中有一位官员叫张知白,他到江西抚州视察时,听说临川有一位叫晏殊的“神童”。北宋的都城在现今的河南开封,当时称“东京”。临川距离东京很遥远,属于穷乡僻壤。临川会有神童,张知白将信将疑,召来一试,果然名不虚传。他回京复命时,顺便报请朝廷特许晏殊不经过地方考试,直接进京参加会试。
景德二年(1005)五月的一天,年仅十四岁的晏殊来到东京,参加会试。他看到都城里街道纵横,沿街店铺鳞次栉比,街道上车水马龙,来往行人,摩肩接踵,一派繁荣景象,打心眼里高兴。他白天游大相国寺,晚间逛州桥夜市,连日来遍游京师,兴奋极了。而那些从全国各地进京赶考的成年举子,不是投亲靠友,就是租赁寺庙闲房,整日焚膏继晷,温书备考。
开考那天,从全国各地赶到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熙熙攘攘,有一千几百号。晏殊按时赶到考场。他仔细观察着,在这些举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也有少数长出花白胡子的老年人,只有一个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是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举子姜蓋。但跟这些大人们一起比试,他一点害怕的感觉也没有。他那张充满稚气的脸上,仍旧跟往常一样,带着可爱的笑容。监考官一声令下,试卷迅速发下来。晏殊接过试卷,先仔细地审题,然后凝神思考了片刻,便提起笔来沙沙沙地写了起来。他答完试卷,又检查一遍,就交上去。在他离开考场的时候,绝大多数考生还在那里用手托着下巴,冥思苦想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