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

时间:2021-08-31

  导语:《再别康桥》中依依惜别的深情和美妙的韵律节奏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一起,“音乐美”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和“末代”诗人,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影响深远。他的诗歌是美的象征,“美”是其诗歌的精髓和生命。1928年一个夏天的夜晚,故地重游的诗人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归国途中,诗人用《再别康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诗中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生活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给读者展现了诗歌的意境美、意象美和音乐美。

  一、意境美

  品味《再别康桥》,最先使人感受到的是诗歌中优雅柔美的意境。整首诗歌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等起笔,接着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建构起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以及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全诗给人描绘了一幅抒情的动态画面:在灿烂的夕阳、瑰丽的云彩映照下,一个深怀依恋之情的年轻学子,举手劳劳、别情依依地与母校道别。他难移寸步,久久地、静默地立在校园的小河边,从西天的云彩移目到河畔的柳枝,从河中的水波透视到河底的水草,心中生出无限的留恋与感慨。他时而移情于母校的一草一木,时而畅想学子时代的欢乐时光,面呈幸福与微笑,陶醉在昔日的自我之中。但现实的自我是那么无奈,他的神情一下子变得严肃凝重,在傍晚时分的静寂之中,凝视人生。在犹豫、徘徊、一步三回头后,抒情主人公终于再次举手,轻挥一下,与母校告别。画面中的抒情形象显得孤独、落寞而且心事重重,体现出怅惘、郁闷的情感。第四节在全诗居于核心地位,诗人的真情实感在本节中充溢:“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短短四句诗勾勒出一个宁静的夕阳晚照下的场景,为作别营造了恰如其分的氛围。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再如,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表现出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读者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飘来,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那样优雅静谧,切合着康河的宁静之美,陷入了一片宁静和谐的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