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在席慕容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花在她的四个中有着什么样的意蕴呢?这是许多读者所思考的问题。
席慕容作品中“花”的审美意蕴
摘 要:花在席慕容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且每种花都有独特的内蕴。在作者笔下,“花”是永恒的“爱”的情结载体。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席慕容的作品能为焦虑心灵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更能启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席慕容;花;人生体验;审美意蕴
花,是许多作家青睐的审美对象。也许和身为女性有关,席慕容对“花”的钟爱近乎痴狂。在她的生命中,花的世界就是爱的世界,无论是追忆青春、吟唱爱情,还是倾诉乡情,她都擅长以花表意、借花抒情,字里行间飘逸着女性少有的潇洒情怀。可以说,席慕容漂泊的心在“花”中找到了归宿。她笔下的“花”,大致为分为无形之花和有形之花两类。
一、无形之花
所谓无形之花,就是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花,是一种泛指的花。这类花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读者只能靠想象形成立体形象。如诗歌《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花”在诗中出现了两次,虽是同一意象,然此“花”非彼“花”。第一次的“花”是少女五百年来一直追逐的心中的渴盼;第二次的“花”则是落花,凋落的是少女心中的梦。前世五百年的求佛,只换来今生与你的一次擦肩而过,这是何等的遗憾、悲痛啊!
这不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还是一首哲理诗。生命是有限的,生命的存在表现出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从灵视的角度出发,生命却能在与自然的同一中获得永恒,生命的存在因而也显现出澄彻、透明的超越性。为了获得这种超越生命的“美丽”,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终于感动了佛,“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按照一般的心理逻辑,生命一旦与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找到了一个让心灵自由驰骋的世界。然而,这首诗并没有沿着心理逻辑运行下去,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发生碰撞的结果是,化作了“开花的树”的生命不仅没有获得无限的自由,反而在现实时间和“你”的双重伤害中“落了一地”的“花瓣”。生命有限性的不可克服和生命的终极性悲剧,就这样通过席慕容的独特的叙写传达了出来。
再如散文《淡淡的花香》:“我喜欢的不仅是那一朵花,而是伴随着那一朵花同时出现的所有的记忆……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席慕容以“淡淡的花香”来比喻友谊,认为友谊和花香一样,越淡就越能持久,这是很有道理的。大概是由于个性随和的缘故,席慕容自小就不缺乏友谊,幼年时遇到的小卫兵、读书时的同学、留学时的同胞、志同道合的文友,她的朋友数不胜数。能够来到这世间,能够与相识或不相识,记得或不记得的朋友们共度这几十年的时光,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她完全相信那种感动,友谊在花香中散发着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