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反思,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www.010zaixian.com/wenxue)。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中的主人,语文课本应是学生思维放飞的地方,智慧开掘的地方。“以学生为主体。”是不是只要在课堂中,让学生选择精彩的片段,感动的部分,朗读感悟,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试问,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吗?教师的主导作用到底到哪里去了?学生认为的精彩和你教师认为的精彩到底有多远?作为教师是不是认为学生的精彩就应是你教师认为的精彩呢?如何让教师在课堂上“尽职不越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期待与向往?我在语文教学中,反复地实践,不断地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支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应细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调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与保护学生学习的愿望,追求真知的愿望。
案例:教学《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词人闻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到了远处传来青蛙清脆的鸣声,他觉得今年农民一定能够获得丰收。
师:因为词人是夜游黄沙岭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摄取的,而是靠听觉和嗅觉捕捉的,你们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这浓浓的稻花香仿佛自豪在告诉人们:“你看我的长势多好,花开得多旺盛,我今年一定能够获得丰收。”
生:我从“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中读懂了是稻田里的青蛙在呱刮地叫着:“你看我的肚子吃得多饱啊!今年稻子长得这么好,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呢!”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
生:我认为是词人在闻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到了远处传来青蛙清脆的鸣声,他在喃喃自语:“今年庄稼长势这么好,农民总算可以获得丰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
师:你们说的各有各的道理,不管是谁在争说丰年,都表达了作者此时的一种感受。
生:我觉得此时词人心情十分愉快,他是借“听取蛙声一片。”来表达此时为农民能够获得丰收而高兴。
师:你真不简单,能从词的内容上走进辛弃疾的内心,去触摸他此时内心的感受。
生:我从课外读物上看到词人辛弃疾在为官期间,清正廉洁,积极主张抗金,爱国爱民,受到人民爱戴。
师:你还能通过课外资料补充说明真是太不简单了!
师:是的,作者在清风那无形的舞姿里闻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到了远处传来青蛙清脆的大合唱,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宏扬个性的对话。阅读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关爱他们。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着见智。使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让课堂教学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课堂氛围要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让学生在心灵放飞中享受;问题讨论要少一些统一,多一些个性,让学生在多元智慧中享受。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呵护学生的每一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