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与史实不符或者屡犯“常识性”错误的话题,自《芈月传》开播以来热度不断升温。抛开艺术创作和史实考证本质不同不谈,观众因一部大热电视剧掀起了关注历史的兴致,哪怕是带有娱乐性质的吐槽,也应该是值得关注和尊重的“一点小事”。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为此采访了《芈月传》相关主创。导演郑晓龙对于观众的“较真”反而格外高兴。他说,如果一部电视剧能重新激发大家对一段历史的兴趣,重新回去翻史书,甚至形成街谈巷议的景象,自己“乐见其成”;而《芈月传》历史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的态度是,即便从历史学者角度,也能理解和尊重艺术创作中的变通,“传统的戏曲剧目也是在历史基础上有很多调整甚至虚拟,逐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今天对文艺作品,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宽容”。
历史顾问王子今: 史学家只是提意见,没有最终否决权
开播数日,好事的网友已经罗列了大大小小数十条差错,大到时间轴混乱,例如芈月跟黄歇实际年龄相差巨大,根本不可能青梅竹马;小到镜头一扫而过的一盘煎鱼,大王头上冕冠“串珠”的数量以及古装剧里最常见的古人说今语等等……“民间史学家”的知识和眼力让人刮目相看,《芈月传》是否存在如此多的“硬伤”呢?历史学家怎么看?
王子今身为历史专家,除了《芈月传》,还担任过电影《赤壁》、电视剧《大秦帝国》、《汉武大帝》的相关顾问和信息咨询工作。一个长久存在的疑问是,既然大多影视作品都聘请了史学顾问,为何各种史实争议还会层出不穷?王子今介绍,身为学者,为影视剧做顾问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比如《赤壁》曾在剧组展示周瑜的服装造型,邀请专家来提意见;《汉武大帝》曾邀请他去讲课、审片;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如实提出修改意见,对最终的呈现方式并没有否决权。身为《芈月传》顾问,只是在剧本阶段审看剧本,在尽可能反映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剧中语言、对话、情节、器物不符合历史的地方提示加以修改。虽然并未看过完成片,但王子今的感受是“剧组对历史问题是尊重和用心的,也努力想做好,只是今天的电视剧想要还原历史原貌,知识有误差在所难免”。
一般而言,史学家对于影视剧的“随意篡改”和“为我所用”一向是最深恶痛绝的。但是王子今的态度却平和得出人意料。他坦言,术业所在,对古装剧中的差错发现起来是最直接、最不满意的,这也是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史学家从来不看历史剧的原因所在。
王子今认为,众多历史题材的传统戏曲,也是在历史基础上有很多调整甚至虚拟,才逐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但它们对于后人的历史知识普及、精神传承、文化传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人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中国现代史学大家顾颉刚就从历史到史书到小说再到戏曲的情节变化中发现了著名的历史传播‘层累地造成的历史’,所以今天对文艺作品中对历史的艺术加工,可以有一定的宽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