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把腐败分子比作蛀虫,可以掏空大厦,搞垮社会健康肌体。小说《人民的名义》正是因为直面了社会和时代的矛盾,写出了真实的情况,进而在社会各方,包括管理部门、创作者以及观众等,找到最大公约数,才最终使得这部戏能够成功。
在一二十年前,周梅森的小说曾经非常火,翻拍的电视剧都有大碗加盟,比如《人间正道》请来了曹丞相,《绝对权力》有诸葛丞相,《忠诚》(中国制造)更是同时拥有两位“康熙”。但是后来由于反腐剧不允许播出,导致周梅森的影响力明显下降,过去十年里,这个名字更多出现在财经新闻里。
长期的沉寂之后,《人民的名义》得以在近期播出,显然与反腐整体大背景有关。但是遗憾地说,周梅森似乎已经失去了十年前的那份才气,《人民的名义》只能说是一部应景之作,却没有多少创新的内涵。非要说突破,无非就是作品中最终落马的干部的级别相比以往大幅度提升(之前最高是副省长),但从人员结构来看,高育良与李达康对峙的格局,依然是刘重天与齐全盛、于华北与赵安邦的设置,曾经共事却思路不同,一个保守一个开拓。至于以检察院主导剧情的模式,在《国家公诉》中也已经用过。对于相对熟悉周梅森之前作品的读者和观众来说,从中感觉不到多少新意。
而在剧情细节方面,《人民的名义》存在着太多刻意之处。比如陈海的遇害,如果以后面的剧情为标准,就会发现那个时间点根本没必要以那种方式对付陈海。再比如陈海遇害之后,陈岩石的行事和表态居然没有丝毫影响,实在不合常理(不知道电视剧是否会有所改编)。另外,从剧情推动来说,蔡成功可以说是全剧最重要的人物,但坦率地说,这个人先后的行事逻辑让人完全无法理解。总之,与个人巅峰期相比,周梅森这次对于作品的设计和打磨都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包括小说中反复使用“当时没人想到,这次变化居然会对H省政坛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的句式,给人一种才华需要充值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