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与“旧”
生:一定要选“邮票”这个意象吗?
师:你想换作什么呢?
生:可不可以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换作“乡愁是一句热热的叮咛”?
师:有意思。同学们评评。
生:我觉得可以,“叮咛”也是母亲常做的事情。
生:可以,但不太好,不够含蓄。
生:不好,很普通,大家都会这么想这么写,没有创意。
生:根本不行。余光中写《乡愁》的时候,恐怕电话还没有那么方便,母亲的叮咛不容易传达到吧。
生:“叮咛”不好,主要是引不起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像“邮票”,这词语让人遐想联翩,让人想象这一封封信里传递着母亲和儿子多少故事啊!
生:“邮票”标志着分离与挂念,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所以会引起所有读者的共鸣。而且这个比喻很新颖别致。
生:如果不用“邮票”而用“叮咛”,后边的“这头那头”也不能用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就被破坏了。
师:讨论得非常好,因为大家已经在不自觉中涉及到了诗歌意象选择的要求,比如要新颖,要含蓄,要引发联想等等。来,读这一小节,把你们的感悟用朗诵表达出来。(生反复读)
师:如果你现在来写《乡愁》,你会怎么选择比较新奇的意象呢?
生:乡愁是一个短短的电话。
生:乡愁是一封淡淡的e-mail。
生:乡愁是电视台每日的天气预报。
生:乡愁是摄像头前久久的等待。
……
二、“重”与“轻”
生:我发现诗歌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师:你是不是觉得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替换?
生: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师: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是否一样。(生齐读)
生:“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距离的两个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师: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
(生换读一二小节)
生:“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师:好个厚度不够!汉语言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语音的不同就会使一个顿挫一个轻快。余光中用顿挫而弃轻快,这就是诗人内心世界很郁闷的折射。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争取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重。(学生换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