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教案设计

时间:2021-08-31

  预习积累:

  1.搜集余光中及其诗作的有关文学知识。

  2.朗读《乡愁》并加以赏析。

相关课程标准: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开展阅读、朗诵活动,把握诗歌朗读方法和技巧。

  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乡愁》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郭风的《长江》和袁鹰的《筏子》,这两位作家分别借长江和漂浮于黄河之上的筏子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勇敢机智的劳动人民,在这“千古涛声”里,更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浓浓的思乡愁绪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板书: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播放朗读视频《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请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归纳过渡:作者把浓浓的思乡愁绪物化为可观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愁苦之情。当这种愁苦之情达到极致而无以释怀的时候,诗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板书课题)

  了解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当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