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
————《乡愁》教学案例
引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课改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材编写,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综合性学习进入语文教材标志着学习方式变革的全面展开。而“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课改的核心。
于是,各种形式的学生互动、互助、合作、探究在语文课堂上涌现,语文教学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背景:
我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要在这种学校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谈何容易!我执教的两个教学班每班都是八十多个人,他们挤在一个五十多平方米的小教室里,转身说话都很困难。一个坐里面的学生进教室,坐外面的学生必须站起来让才行。一个学生要起身,周围一大片学生都要一起挪动桌椅给他腾地方,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如何开展?教师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难以顾及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彻底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老套教学方式,我进行了各种尝试:分组讨论、互改作文……但都因为人数太多,课堂秩序太乱而收效甚微。怎么办?有一天,我正在教室评讲试卷,学校突然通知开会,我只好临时叫了一学生代我继续讲解,等我开完会回来,在教室外边却发现教室里气氛相当热烈,为了一道题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教室虽吵却并不乱,讲台上的学生挺有指挥能力!
看到这里,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来上课呢?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所得就是他们学习新知识、锻炼能力的宝贵财富。课堂上有意识地经常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学生就会有一种得意感,自豪感。我执教的初三(四)班共86人,班上有一部分聪慧勤奋、乐观向上、基础扎实的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他们经常就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决定用这批较优秀的学生来上课,让他们来带动全班,让语文课更精彩,从而贯彻实施课改核心“自主”“合作”“探究”。
但如果就让一名学生来讲解,这跟我亲自去上课也没什么区别,还是满堂灌,只不过换了一张面孔而已,学生的新鲜劲一过,还是会乏味。究竟怎样来实施这个学生上课的新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