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地铁促进的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地铁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使人们的出行变得非常方便。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地铁接轨梦想的征文,欢迎阅读!
宏阔的蓝图,要变成瑰丽的现实,必须有艰辛的付出。
2010年下半年,随着地铁3号线的全面开工,青岛地铁项目终于从脑力激荡、纸上运筹,步入实战阶段。
3号线从青岛站到青岛北站,全长25公里,22个站点。高峰时期,共有上万名地铁建设者同时参建施工。
这是青岛历史上单项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基础设施项目。这座城市的决策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予以推动。
市委、市区政府明确提出,要全市动员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地铁一期工程建设,将地铁项目“定义”为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条件、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一号”民生工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地上地下一体发展的“龙头”先导工程;
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骨干”基础工程。
能“集齐”了“一号”、“龙头”、“骨干”这样三个“定语”,地铁项目的份量显而易见!
在建设推进的过程中,省委常委、x委书记李群多次听取地铁建设及安全生产情况汇报,到地铁施工现场调研检查。地铁3号线全线通车前夕,他还特意登上了正在空载试运行的地铁3号线列车,详细询问地铁运营保障情况。他叮嘱有关负责人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听取乘客意见,努力提供一流服务,打造好青岛地铁品牌;加强地铁与火车站、地面公共交通换乘体系配套建设,实现无缝衔接,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适,让城市更宜居、更幸福。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也多次深入一线,为地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他反复强调,当前,青岛轨道交通建设已经步入“快车道”。要进一步强化战略思维,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安全高效地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度,确保各条线路按期通车,为建设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坚强支撑。
正是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期盼和重托,从全面开工建设到今天全线通车,六年多的时光里,这条蜿蜒于地下的交通动脉一点点延伸,一个个难题被奋力攻克,一个个节点被全力打通……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的地铁人与地铁一道,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成长,这座城市距离地铁的梦想也一点点地不断靠近。
复杂的地质环境,是青岛地铁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大难题。青岛的地质条件以花岗硬岩为主,这一点曾经被认为是修建地铁的有利条件。但在实际建设中,建设者们却意外地发现,青岛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预料。通常情况下,地铁要在距离地面数十米的深度之下施工,这个深度的岩层,一般是上软下硬,且很多都是富水流沙层。
“每一个标段的围岩情况都是不同的,有的地段相隔五米,围岩的硬度就能发生五种变化,并经常碰到岩层断裂带。这就为地铁的修建带来更多的风险和难题。”青岛地铁集团总经理王永亮这样解释青岛地铁的施工难度和复杂系数。
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承建了地铁3号线泉李区间(万年泉路站—李村站)。与其他区间相比,这个区间“头顶李村河,脚踩硬岩石”,施工难度巨大。“这种地质条件在国内十分罕见,就好比在石头上面摞豆腐。”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青岛地铁3号线土建11标项目部副经理孟凡茂打了这样的比方。
然而,再大的困难也无法阻挡住地铁建设的脚步。以“人民满意的安全放心工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为目标的青岛地铁,开始了艰难的行进之路。
既要攻克地质难题,又要确保工程的高质量。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青岛地铁选择中铁、中铁建等资质高、信誉好、经验丰富的国字号施工队伍,采用了国内乃至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
同时,抓住青岛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良好氛围,青岛地铁在施工技术、结构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和突破:国内首座明挖无柱拱形地铁车站,钢弹簧浮置轨道系统等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
2010年11月,3号线首个车站(地铁大厦站)完成封顶;2012年7月,首个区间(汇泉广场站—中山公园站)贯通;2013年9月,首列列车下线;2015年12月16日,北段载客试运营;2016年3月和4月,地铁3号线全线实现洞通和轨通……
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为了确保地铁全线安全、高效运营,地铁集团各环节高效协同,对运营组织、设备设施状态和人员服务水平进行反复演练。2016年9月1日,3号线南段空载试运行,12月7日—9日,地铁3号线试乘顺利结束,全线正式开通的所有条件已经具备……
就这样,青岛地铁向“今天”高速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