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王维精于佛禅,其诗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多表现出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诗风。王维诗中意象与意境的移植都深刻的反应出性本清净、万法虚空和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
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
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开元十九年,时王维三十一岁,中年丧妻。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李林甫当政,朝政日趋腐败,张九龄的失势使得王维在政治上失去了依靠,王维对自己的前途日益感到失望,开始了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幽栖在终南山,不闻朝政,终日以禅诵为事。至此,王维便与佛的就再也不能割裂。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唯应见自云”可见,他以禅诵打发时光,忘怀世界烦忧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伪官事件”又使王维遭受了一场大的精神折磨。天宝十五,时王维五十六岁,安禄山叛变,玄宗奔蜀,王维为叛军所获,迫授伪职。一年后唐军收复两京,凡授伪职者皆按六等治罪,王维亦因之入狱,险遇不测,后因其在贼中时曾作《凝碧诗》表达了对朝廷的眷恋加之其弟王绍平叛有功,并请削官职为其赎罪而得宽解。这是王维整个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的最大事件,自认为“情虽可察,罪不容诛”(《谢除太子中允表》),“偷禄苟活,诚罪人也”(《与魏居士书》),经历了巨大创伤的王维更加沉浸于禅佛。种种不幸遭遇所带来的心里郁结,促使王维那少年时代因家庭环境而深度感染的佛学思想不断浓郁渗化逐步成为其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