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情景的异同
《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教材里的经典范文,同属描述盛会的序文,堪称古文中的经典著作。
一、 淡妆浓抹总相宜
景物描写在两篇序文中都是一大亮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兰亭集序》中所描述,区区十六字,尽显兰亭全景,透露了兰亭周边清幽淡雅的氛围。王羲之并没有用华美的辞藻、深邃的语言去装饰周边景物之美,而是几笔带过,简练有致,朴实自然,仿佛一位淡妆的伊人,给人一种清新欢愉的快感。远有峻岭丛山,近有茂竹密林。天下贤士汇聚于此,让青山绿水间多了些许高雅。贤士来此不是猜拳行令,而是让水杯在水中漂流,漂到谁面前谁取来饮酒。“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如此简洁的写作风格,写尽了贤士聚会时的雅韵。
而《滕王阁序》的写景却反之,用了两段的篇幅来进行景物描写,一幅波澜壮阔的滕王阁秋景图映入眼帘。“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写出滕王阁及周围景色的气势磅礴。“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山光水色的变幻之美。既有写实之真,又有朦胧的意象美。“山峦重叠,苍翠欲滴;楼阁如飞,丹彩欲流”无不渗透着滕王阁景的流光溢彩和作者的壮阔豪情。更有名传千古的绝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深秋美景描绘得生动活脱,神采激昂,富有深度:落霞从天而下,孤鹜凌空而起,长空倒映于秋水之间,以秋水做镜,碧水蓝天,水天一色,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 这幅秋景图,王勃用了华丽的辞藻,艳丽而典雅,虽浓墨重彩,却不乏自然生动之特色,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豪放飘逸的情怀。
《兰亭集序》表述清晰条理分明,大有世外桃源的意境。用了近乎素描的手法将山水、岭木、天气流水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每一种景物的修饰都只用一个字,真正做到了简洁却又让人心生联想。《滕王阁序》则着重于浓墨重彩描写人间万象。在王勃的笔下,景物是广阔无边的。通过非凡的想象,读者能感受到整个洪都府都在视野之内,“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层峦耸翠”,“流丹溢彩”,文采斐然。 同时,王勃从宇宙联想到人生,由贤士们想到自己,虽然有投笔之心却无请缨之路。文章也是从一腔热情变成了万千感慨。《兰亭集序》的淡妆与《滕王阁序》的浓抹各具特色,虽写法不同,却都引人入胜,真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抑郁中的激情
虽然《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都是作者在集会时所作的应景之作,但作者借此机会,在游览观赏美景之余,借题发挥,抒写“喜尽忧来”的人生感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是羲之对宇宙之无穷而生命之渺小的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这几句中有王勃饱含着对生命短暂渺小的感慨,还有自己在短暂的生命中命途坎坷,不能实现建功立业的伟大报负的悲愤。两位大家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大家不愧是大家,他们并没有完全沉浸于感慨之中,而是转向激奋,化感慨为昂扬,奏响感动古今的激越之乐。
乱世出英雄果真不假,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最黑暗的东晋时代即羲之所生活的年代,有才之士遭埋没,无能之卒却独占鳌头,思想先进的有才之士空怀一腔热血与激情却报国无路。官僚们推崇虚无,盛兴玄理,不思进取,思想腐朽,意志低迷消沉。王羲之虽也卷入其中,但自己对当时流行的“相对主义”却是极力反对的`。他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思想见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他思想的代言,死是生命的终点,意味着毁灭;生是生命的起点,意味着重新开始,生死是不能一概而论、平分秋色的,寿长异于夭折,是不能“齐”的。他让我们知道:虽然我们不能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即使是在今天,也是催人上进的。
有神童之美誉的王勃,却因政治斗争屡遭贬谪,时常感慨命途多舛,壮志难酬。他寄自己的满腔心事于《滕王阁序》当中,借此盛宴将自己的遭遇和抱负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他失意之时的豪情壮志,在写过悲愁之后,他很自然地转向了豪言壮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他对命运的不放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即使自己已经年华老去,也希望能像赵将廉颇一样驰骋疆场,披盔御敌。他虽处逆境却不甘沉沦,仍然满怀希望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被重用。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奏响的激昂之乐。
而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的时候,早已经历了官场浮沉,也看透了从皇帝到大臣苟且偷生的天性。在感到报国无门之时只能是辞官隐退。王羲之看透了世事的本质,因此,其感慨是对社会动荡以及个人的感叹。
综上,这两篇序文无论是在写景还是抒情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收到了完美的表达效果。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情景的异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