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鄞州为官时就试行过《青苗法》。他把官仓的存粮借给没钱买稻种,或者被迫卖青苗的农民,使他们渡过难关。夏收或者秋收以后,加些利息收入官仓。政府的存粮增加了,农民避免了高额贷款。这样的政策,老百姓欢迎。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王安石的《青苗法》失败在哪里?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访问(www.010zaixian.com/wenxue)。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赵匡胤处理了前朝的孤儿寡妇,就稳稳当当当起了皇帝。在位17年,死后称为宋太祖。依照他母亲生前训导,赵匡胤没传位给儿子,让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从太祖到太宗,直至以后的四个皇帝,差不多都在南征北战,降服称霸一方的小国,平息起来造反的边民。中原是统一了,但内政方面,没有什么创新,基本上沿袭着李氏唐朝的那一套。
政权传到了宋神宗赵顼,一度启用王安石为宰相。王安石提出变法搞改革,经过一系列斗争,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支持。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史书上,总把失败原因归咎于保守派。苏东坡、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富弼、程颢……与王安石相左,一再上书反对。他们,或被皇帝降职使用,或被逐出京城,或自请外放不与王安石为伍。
今午读到蔡东藩叙及《青苗法》始末,悟出一个道理。保守者反对固然不假,但是,贪官污吏才是杀灭《青苗法》的元凶。
其实,王安石在鄞州为官时就试行过《青苗法》。他把官仓的存粮借给没钱买稻种,或者被迫卖青苗的农民,使他们渡过难关。夏收或者秋收以后,加些利息收入官仓。政府的存粮增加了,农民避免了高额贷款。这样的政策,老百姓欢迎。
当了宰相之后,他想把这项政策推广到全国。几经周折,得到了皇帝批准。具体办法是:州县农户,如果遇到灾害,在下种或庄稼收获之前,如果渡不过难关,可以到当地官仓借贷现款或者粮谷,用以维持生活和补助耕作。借贷数额按人口多少和种地多少分为五等。最多借贷15贯,最少借贷一贯(古时把方孔钱币用绳子串连起来,一千枚为一贯)。收获以后归还时加三分利息。这对受到旱灾、洪灾、蝗灾、瘟疫,以及战争蹂躏的农民来说,比受富豪高额贷款盘剥好得多。
储存在官仓中的钱币和粮食,属于皇家政府。地方官员只是代为管理,无权支配,少有中饱私囊的机会。这次让他们开仓放贷,代支代收,无孔不入的贪腐官吏们,便有机会变作法子整老百姓了。其手段是,将借贷对象扩大到所有人家,无论城乡,无论贫富,只要有户口,家家摊派,逼迫你借贷。
借贷的数额不止是15贯,而强行贷给你几十贯,几百贯,上千贯,越富有越摊派得多。利息不是三分,而是五分六分或者更多。这样,借贷出去的数额多,利息高,官员们便吃差额大肆贪腐。
本是一项救民于水火的措施,却成了残害百姓的毒箭。追缴还贷之日,往往成了贫苦农户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之时。大户人家,富裕商贾,叫苦连天,怨声载道。这就为攻击改革的保守官员们提供了炮弹。加之王安石既不亲自下去调查,又听不进相反意见。神宗皇帝身居禁宫,高高在上。更要命的是那些吹捧王安石的京官和贪腐的地方官员们,隐瞒下情,睁起眼睛说瞎话,纷纷为《青苗法》的成功唱赞歌。以致到后来弄得无法收拾,只好下令取消。
历代主张改革的政治家,除了王安石,还有不少,例如商鞅变法,戊戍变法什么的。然而成功者几许?像当今邓小平这样改革成功的,实在是太伟大了。邓大人提倡开放改革时,就预见了防止贪腐问题。江书记、锦涛两位领导,大抓反腐倡廉,打击贪腐分子,并且还在继续。正因为如此,当今的改革,才不会步王安石《青苗法》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