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王安石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何王安石会被妖魔化?原因是什么?

  北宋时期的“熙宁变法”在政坛掀起了一场场血雨腥风,不是新党上台,就是旧党得势,两大阵营里的政治人物也是起起落落,昨天还在皇帝的大殿里谈政论道,今天就有可能被发配边疆借酒消愁,吟出“无病无灾到公卿”的牢骚诗句!今天,我们去读一些与王安石相关的文字,还能感受到当年北宋政坛这个江湖的血腥味。

  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勇气,实行变法。由于变法本身的缺陷,以及朝野的攻击和皇帝的动摇,变法以失败告终。变法失败后,士大夫不是以国家利益出发,总结经验教训,改善各种政策,而是以个人仕途为目的,对王安石个人进行嘲弄和攻击,他们或说王安石形象邋遢、或说王安石习惯不好,或说王安石喜欢下属溜须拍马,目的就是要把王安石的名声搞臭!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路。

  文人最大的喜好就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为了攻击王安石,他们居然从王安石的外貌连篇累牍地做文章,或说:“虎头牛耳”,或说:“脸孔黧黑,肤理如蛇皮”,或说:“目不停转,视物如射;”苏洵更是以王安石面垢不擦,衣垢不浣,一年四季不洗澡,而作《辨奸论》,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长相丑陋,穿着邋遢,形像猥琐,似武大郎而多狡诈,似钟馗而少忠义,这就是宋朝士大夫们描绘的王安石的外在形象。

  恶意丑化王安石的外在形象只是一小部分,也不足以打击王安石,更有人从王安石的人格下手,把王安石丑化成一个奸佞小人。北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载了一个段子:王安石任相期间,每当生日,那些部下同事纷纷献诗,僧人道士则颂“功德疏”,竞相祝贺。光禄卿巩申别出心裁,以“放生”的方式为王安石祝寿,他用大笼子装来许多鸽子,然后一只一只地放生,每放一只,他都恭恭敬敬的磕头祷告:“愿公一百二十岁”,如此反复,极尽巴结之能事。

  这个段子显然是文人们杜撰出来的,目的就是想表现身为国家重臣的王安石喜欢下属拍马屁,让王安石落下了好谀喜谄的名声。然而,仔细观察王安石的为政、为文、为人,的确,在选人用人上独断专行,以支持改革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说他陶醉于阿谀之词、是非不分,这不符合实情。据记载:桐城县令郭祥正为了升官,极力恭维“新政”,王安石保举他为殿中丞。后来,由于郭祥正谀颂过于肉麻,王安石有所警觉,与其保持了距离。宋神宗有一次问王安石,郭祥正是否可大用,王安石却说郭祥正无行,还连连检讨自己当初保举他为殿中丞是用人失察。可见王安石有洁身自好、实事求是的一面。

  文艺要为政治服务,北宋就开了先河,为了诋毁王安石,文人们甚至编出了《拗相公》的舞台剧,在《拗相公》里,更是把王安石丑化为猪狗。这种依靠诋毁别人抬高自己的政客,只能算是一些小人!当然,也有一些客观公正的人,他们虽然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甚至因为反对变法而屡遭贬谪,但对王安石的评价却是公正合理,如:曾巩,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苏轼也这样评价王安石:“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黄庭坚也曾在《跋王荆公禅简》中说:“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从这三位的评价上看,王安石不失为“一世伟人”!把王安石妖魔化,只是一些政客的一些政治伎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