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那么王安石与苏轼有何恩怨?我们一起来看看。
北宋时期二位著名的政治家及才子苏东坡与王安石,因为在朝辅政意识形态及文学风格的迥然不同,导致个人是非恩怨不断,所谓文人相轻,苏王犹烈。好在二人在晚年能握手言和,缘于最终在仕途的共同失意而能更清醒、客观看待对方的长处,由此而能包容对方的不足,进而认识自身、明心见性。二人的生平经历、思维起伏展现了封建社会典型的古代士子阶层的悲壮风情。
忆昔苏东坡刚参加制举时,锋芒毕露,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却认为苏东坡的许多观点,与自己以前向皇上所上的万言书意见相左,因而斥责苏东坡之文为“全类战国文章”,这就是二人的初次交锋,也即新旧党争的延伸。
而苏东坡任监官诰院时,主管官吏凭证文书的颁发,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行为非常不满,在对刘敞的祭文中予以隐约讥刺,后来更是竭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由此王安石十分恼怒,把苏东坡视为强敌,必欲与他逐出朝廷而后快,苏东坡因此备受变法派的打击排挤。
熙宁二年(1069年)苏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欣赏其主张,当天接见后想让苏东坡修中书条例。而王安石则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担当此任。 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东坡不是“可奖之人”。王安石还多次劝神宗贬黜东坡,神宗未听,王安石就说对待东坡必须像调教“恶马”那样,“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
同年,苏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亡之事为问,王安石更是大为不悦。
二人时常见面,相互挖苦、贬低成风。比如有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见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此碑东坡想歪!”苏东坡当即反唇相讥道:“当初安石不正!”。二人峙才傲物,互不相让,由此可见全盘。
又有一次,王安石考虑到以前苏东坡曾写过《进策》二十五篇而力倡改革,想请他协助自己主张政见,王怀抱一线希望亲自拜访苏东坡。当时,苏在书房与几名青年学者讨论王的《字说》一书,王安石高兴地说:“这是老夫为补救许许慎《说文解字》的不足而写,如‘坡’、‘笃’两字,明明是会意,许公竟解作形声。吾以为认为‘坡’者,土之皮也;‘笃’者,以竹鞭马也……”。
苏东坡反问道:“如此‘滑’字乃水之骨也,有谁听过水有精骨呢?还有‘笑’字,岂不成了以竹鞭犬了吗?”王安石听后心中不快,只能勉强解释道:“‘鲵’字从鱼从儿,合为鱼子。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并非没有意义的。”
苏东坡则说:“鸠字九鸟,君可知道有何典故?”王安石信以为真,欣然请教。苏东坡得意道:“《诗经》上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王安石不解而问:“分明七只鸟,怎能说是‘九鸟’呢?”苏东坡不紧不慢地回答:“七只小鸟加上它们的父母,不就是‘九鸟’吗?”如此玩笑使得王安石十分尴尬,因苏轻薄自己而拂袖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