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山楂树之恋》,讲述了发生在老三和静秋之间的一段唯美爱情。为了突出纯爱的主题,导演张艺谋有意弱化故事发生的文革背景,冲淡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随着《山楂树之恋》在全国各地影院的上映与热播,资深导演的拍摄,纯爱主题的宣传,使这部影片在人群中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各种争议不休,褒贬不一。不唱挽歌,不做号手,分析电影《山楂树之恋》,无论是预告片中的看点,还是改编自艾米的同名小说,作为深暗商业票房运行的执导人,张艺谋没有试图向人们讲述一段蕴涵深刻复杂的历史,而是有意策划,淡化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捕捉现代大众的心理,平易简单地演绎了一场纯情童话。
一、“缺席”的时代背景
小说《山楂树之恋》中,“文革”氛围萦绕于整个故事,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影响着人物的命运,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刻画出沧桑厚重的历史。
观看电影,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随处可见的革命标语口号,特有的歌舞演出,甚至许多细节道具等,整个场景的设置,都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复制了文革年代的场面。然而,这种全方位的历史“在场”,实则几乎处于完全的“缺席”状态。特殊的历史进程,在故事中没有彰显本身蕴含的力量。
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开始于高中生静秋下乡学习,与地质勘探队员孙建新在西坪村的相遇。然而,随着两人逐渐交往,恋爱的发展不为时代所阻碍,直至影片结尾。文革的场景贯穿于荧屏始终,却没有对故事发挥功效,仅是电影中的静态因素,充当了画面的情节背景。
这种完全“在场”的“缺席”,让人想到张艺谋早期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老爷”未曾露面,却显示无所不在的力量,完全“缺席”的充分“在场”,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与艾米的同名小说,哈代的《苔丝》,霍桑的《红字》相比,电影《山楂树之恋》的时代感成为摆设,张艺谋在这里实际上虚晃一枪,没有对历史深度追问。影片逃离了历史的沉重关系,轻松讲述纯美爱情,这样的爱恋适合所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