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题西林壁》就是他的一部作品,诗文的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题西林壁》三年级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2学情分析
班上有47个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础较扎实,课堂上能做到认真思考。有几个学生成绩拔尖,思维活跃,能积极举手发言,上进心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四个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课堂专注力比较差,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作业时常不能按时上交。总体而言,全班的语文基础扎实,生字词方面基本能过关,但对于阅读中比较抽象的题目,特别是讲人生哲理类的题目,比较难理解到位。作文的篇章结构,整体框架已初步成形,但是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出示庐山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是庐山。相信大家对庐山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有关庐山的诗文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记得李白是怎么描绘庐山的秀丽的美景,让人惊叹的飞瀑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日照香炉生紫烟······”
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由于每个人的观察方式不同,面对同一座庐山,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景色。今天我们看看苏轼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的。翻开课本第22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放相关课件)——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活动2【讲授】学习课文
1.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范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有停顿才更能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诗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古诗,其他同学在每句话的停顿处用“/”做上标记。
(2)听读古诗,划出停顿;
根据停顿,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
2、 知诗人,解诗题 大家知道《题西林壁》作者是谁吗?
下面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苏轼(播放作者简介课件)。
知识要点: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我们不管读文章还是读诗,都要先从题目开始。请大家结合注释,来读一读题目。有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师: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再读一遍。
(3)齐读全诗,整体感悟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出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让学生自由地说自己的感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受到的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不一样的,那么下面我们就细读全诗,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苏轼笔下的庐山。
(4)分小组朗读第一、二句 边读边思考:
①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观察庐山的?请大家在书上划出来。这是三组什么词?
(“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分别出示表示“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观赏角度的庐山图片,并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见的景色是不一样的。 反义词——由此引导学生理解,“横”与“侧”相对,是“正面”的意思)
②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色?
(山岭,山峰)
③看图说说“岭”和“峰”各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提醒学生关注两幅图的差异。“岭”的特点是连绵不断;“峰”的特点是直插云天,用动作表示一下。)
师: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二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直插入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第一、二句主要写作者从各个角度去观赏庐山,女生读第一、二句。
(5)男生读第三、四句,并思考:
①“面目”是什么意思?(由人的面目引出,“面目”即是样子、面貌)
②身是指什么呢?(由身体引出,“身”就是自身、自己,这里指诗人)
师:这两句话连起来理解,就是“我不认识庐山的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用关联词说“因为••••••所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③诗人从多个角度看庐山,都没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事物)
师:不管从正面、侧面、远处、低处、高处、近处看庐山,都只是看到庐山的一个面。就像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的只是地球的一部分。但是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就能看到地球的全貌,我们才真切地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 所以这句话也正是蕴含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事物。因此这句话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大家可以多读读。
总结:有时候我们看事物,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腿就说这是柱子,摸到鼻子就说这是擀面杖。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客观地观察身边的世界,不轻易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