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时间:2021-08-31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还成为诗歌的重要描写内容。陶渊明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的恬静乐观的心态,向往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毫无欺诈的社会,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的人生,喜爱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寄托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陶渊明平和散淡的心境,质朴无华的田园诗语言、情理浑融的田园诗内容,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给人以明净单纯之感,而“开千古平淡之宗”。这不仅是他透彻地认识了生活后心境上归于散淡的反映,更在于他对自然之美有十分敏锐的感受,而且能够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灵动异常,美不胜收,从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人。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少年时他好学不拘,二十九岁他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四十一岁时,他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而终身不复仕,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平和散淡的心境是形成陶渊明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之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腐朽的门阀制度控制着整个社会上层,寒门庶士在仕途上很难得到发展。这对家庭败落,本非世族的陶渊明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另一方面,门阀统治窒碍了他的理想。虽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最终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躬耕自给。“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陶渊明在挂冠甫后,就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其欣喜溢于言表。他躬耕垄亩,身自稼穑,虽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内心充实。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闲暇则饮酒赋诗,登临山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然也有困厄,如失火,歉收,甚至疾病,断饮,但他都以一种委运任化的洒落态度泰然处之,安贫乐道,心境澄明,真正做到了与自然泯合为一,由此多写田家生活中日用之景之物,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令人觉其亲切平和: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如春怀古田舍》)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歟,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

  山涧清且潜,可以濯其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

  这些诗句超越了世俗功利计较,与天地自然泯而为一,陶然忘机,怡然自适,流露于诗中自然会有平淡自然之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