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的读后感(精选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饮酒》的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完陶渊明的《饮酒》后,我似乎有所明白他的“悠然”,读懂了些“他所谓的真意”。
陶渊明到底为何要归隐田园呢?有人说这是无奈,当时的黑暗到极点,入仕做官本是他的根本目标,但几次入仕失败后,他选择了逃避;更有人说这是他执着这追求人生价值的表现,因为他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选择了做“本我”,是高尚理想。
他是否仕看清了当时黑暗的社会险恶的官场,将自己锁于田园生活中,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曾有多少骚客名家扬弃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与人格,但在我看来他的行为有死好笑。何哉?因为他就是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逃之夭夭雨田园之中,这是消极的表现。他可知:他的才华可谓百年不遇,倒是的百姓、社会需要他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可他却选择避世,不敢直视与黑暗,不干与恶、险作斗争。试想,他若勇敢的像海燕搏击风浪那样的与黑暗作着永不停息的斗争,发动革命,唤醒人们的心灵。那东晋不也是历史的一大顶峰吗?若陶渊明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有海燕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写吧!”的勇敢坚定;由欧阳修的“乐其乐,醉能同其乐”的与民同乐,那一切就都会改变。
现代的我们应如何?我通过读《读酒》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真意”!不是陶渊明的返璞归真,远离世俗,贴近自然,完全不问世事,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为己任。我忽然有了莫名的冲动——长大以后当官,进入尔虞我诈的工作岗位,下基层,为百姓分忧解难,推动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能“乐其乐”也是一大幸事。
现在有多少人选择当警察,打黑灭黑,与险恶和阻遏社会的坏人作斗争,有的则选择投身科学创造中去,造福百姓,推动社会发展。无数的人放弃了灯红酒绿的生活,放弃了隐逸田园的生活,为了同一个目标——人类的奋发,而奋斗!
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悟出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采菊时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鸟的倦而知还,也即是他的倦而知还。这是《庄子》“吾忘我”精神境界的现实实现。当然同时也是陶渊明观照万物时悟到的“真意”——生命真正的意义,只是这“真意”在于人的心领神会。“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倘一说出,便是意落言筌,所以陶渊明终于不再说下去。然而,他已将“真意”暗示于我们:东篱采菊,悠然所见者;黄昏时山岚之气每分每秒都在变换着它的美丽,飞鸟联翩着飞翔在回家的路上……人情与物景在这里真是达到空前的“妙合一体”,所以朱光潜说:“到陶渊明手里,情景的吻合可算登峰造极。”在诗中“情景合一”绝非是一种“艺术技巧”的问题,而是“人情”与“物景”的“天人合一”。当我们放下过分的物欲,也不再狂妄地以“万物之灵长”自居,而是将自己混化于宇宙大全的“大我”中,“忘掉”那个被利害、物欲所纠缠的“小我”,“人情”与“物景”就不再“间隔”。
这是个体的人超越生死的途径,既然生死之情都已不足虑,那么人生之得失与祸福又何足挂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