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

  陶渊明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之人。我暂且不讨论他的其他方面,仅就他“乐天安命”的思想境界表示赞扬。

  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陶渊明阐述了他的亲情之乐,琴书之乐,跟众之乐,山水之乐。而这些“乐”的根本是在于“得时”“乐天命”这种顺应天时,乐天安命的思想情结。就陶渊明本人而言,他在官场上不得意,不愿与当朝政治腐败同流合污,且他也没有能力去抗争,于是他便辞官回乡,顺应天意。回乡之后随仍有淡淡无奈惆怅,心有不甘,但总体还是安命,享受自然的乐趣。

  有人说要努力改变命运与命运抗争,这话不假。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上天一定是对每个人公平的,每个人的命运虽然不同,但命里的“乐”和“悲”是一样多的。有人想改变命运,说明他只看到了“悲”的一面,希望自己的命是尽善尽美的,这不免有些贪婪,也有些悲观。这样,可能最后是获得了成功,但岁月不饶人,当你最终对自己的命满意时,大概也两鬓斑白了吧!回望过去,一辈子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抗争,这有有什么意义呢。这就被“悲”反作用了。而有些人,包括陶渊明,注重命里的“乐”,对上天抱以信任,顺应上天的安排,从任何地方寻找快乐,这样虽经历了悲,但终究悲和乐是平均的。而且,这种安然的心境使人内心平和。

  就像《深虑论》中方孝孺提的“尽人事以合乎天心”的主张。“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都说明了“天”是凡人无法“谋”的,不如乐安天命,积善德,安然自若地度过平稳的一生。这终究是比轰轰烈烈的一生要快乐。

  顺应“天道”才是正理。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2

  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

  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近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平,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环视四周,一切如旧,只要那松树依然挺立着,只要那丛菊淡然开放着,一切都够了。每天流憩于这生机盎然的庭院里,有白云为伴,有飞鸟为友,没有尘世之人搅扰自己的心绪,那样的悠闲自得,又那样的清高孤立,喜悦从心而生,不用言表。

  纯朴的农人纷纷而来,热情地讲述着春耕之事。对他而言那并不陌生,随着自己的兴致,要不坐着篷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去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丘,要不划着小船顺着幽深的溪流去穿越沟壑。那里都是春天最先到来的地方,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生命的律动震撼了他的心。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他深悔自己在官场错失了那么多个春天,他庆幸自己醒悟的还及时,可以从此尽情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拄着拐杖随性地除草培苗,随性地登上东边的高地,去长啸吟咏心中的喜悦之情;随性地坐在溪边的草地上,去抒写精神的自由诗篇。那一句“乐夫天命复奚疑”直吐出他参透人生后的喜悦,这喜悦穿透云端,向天宇飘去,飘去。千年后的今天,我听到了他的喜悦之言,那带着孤高的喜悦,你呢?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思: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为形役?心为形体所奴役!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前,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少年时立下了造福百姓的志向。但无奈,在后来的生活中并没有坚定自己的志向,反而被世俗的尘埃恶垢所污染,被形体上的贪念利益所蒙蔽,逐渐变成了他们少时最不屑的奸逆小人。古如严嵩,原有“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的骨气。后混迹官场,追逐个人利益,逐渐成为“江右士大夫往往号之为父”的大奸臣;近如汪精卫,为推翻清王朝,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志。然而随着日军地侵入,他感叹着“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寒烟”,最终降日投敌,成为民国最大的汉奸。虽然历史上也有如文天祥那样正直的君子,但始终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想在乱世而保持清高,非常困难!清高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生贫寒,为常人难以忍受;清高的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处处受排挤,常人气节难存。而能坚持自己理想、抱有骨气的人,就是真正有毅力的人,他们就像石灰一样,不怕千锤万凿,不怕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间。当然如周党、严光那样“不事权贵宁耕田,铮铮铁骨愿钓鱼”的隐士,他们厌倦官场的阿谀尔诈,却个个都是和屈原那样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勇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