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诗人,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虽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日子相当清苦,仍然恬淡自如,只是酒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归隐后的12年,即公元417年,他写了20首《饮酒》诗,在“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一、渊明缘何钟情于酒?
诗人与酒,似乎总有一种不解之缘,陶渊明对酒,则似乎更钟情、痴迷,原因有二: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空谈、玄学、吃药、喝酒,作为文人,陶渊明自然会沾染一些士人的习气。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保的乱政,王恭、殷仲堪的起兵,桓玄的夺位,刘裕的代晋自立,渊明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只好归隐山林,无可奈何之余,便饮酒作乐,自我麻醉。在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诗人仿佛嗜酒如命,在酒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其实,他的内心非常痛苦,正如萧统《陶渊明集序》所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诚然,他的《饮酒》诗中还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诗人长醉不醒,有人来了,发现他有失礼的地方,则他讲的是酒话,不可当真,“君当恕罪人”。渊明的寄情于酒,表面看是诗人离不开酒,实则是全身避祸,保全性命于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