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时间:2021-08-3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一时之思、一时之作,而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因为用清新流畅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历来被誉称为千古名文,桃源也成了后人神往不已的美好境界。但或许由于那桃花花木的太过寻常,研究者似乎很少关注文中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笔者试围绕这一角度作一简单阐发,以期能更为深刻地解读文本。

  《桃花源记》的开头是由桃花导入的,而且陶渊明刻意强调此间“中无杂树”。这看似寻常的一笔实则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因为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嬗变,桃花早已从单纯的自然物象升华为独具魅力的文学意象,以其自然属性和文化积淀的相互生发、相互作用共同构筑起完整的文化象征体系。桃花的文化意蕴是多重而丰富的,具体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表现又有其独特性。一、桃花是美丽的化身,

  陶渊明以桃花的美丽映衬桃源世界的美好桃花的美丽有目共睹,它盛开之时,灿如云霞,人游其中,如进花海。文学作品中最早写到桃花的,是《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摹春天时节桃树枝条婀娜,桃花朵朵盛开、娇艳夺目的情景。李白《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中说:“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惊叹桃花之美艳冠群芳。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直接称桃花为“领袖群芳者”,皮日休在《桃花赋》中认为桃花有“艳外之艳”,是“花中之花”。即使是雨中的桃花,也不减美色,反而因有水的浸润而更增晶莹之美,王维形容道:“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田园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