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类的茶香味各不相同,或清新优雅,或浓郁隽永,随着冲泡时间的长短,同种茶的茶味亦会有所差别。正是由于茶香的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文人才会对它更加喜爱。苏轼茶诗中有种茶、焙茶、煎茶、赠茶的风俗。在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生活困顿,便在居所附近的东坡之上开荒种田,并亲自栽种茶树。从“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茶的喜爱程度,即便是在温饱堪忧的当时,仍是难以舍弃。被贬惠州时,苏轼也在住所白鹤岭上种植茶树,并作有《种茶》一诗,表达自己沉醉在品尝自种新茶的喜悦之感。此时的诗人,忘却了仕途困顿带来的生活困窘,于窘迫之中仍能悟得茶之于诗人的精神愉悦。“火前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网辍赐笼”写的即是焙茶的风俗。
饮茶之前需煎茶,也就是煮茶,对水和火都是很有讲究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就强调了煎茶用水的重要性,惠山泉水澄清甘冽,佳茗美泉相得益彰。苏轼的《试院煎茶》中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煎茶的过程,“蟹眼”和“鱼眼”指的是沸水中气泡的形态;“松风”是水微微沸的声音,从水沸的气泡和水鸣的声音判断出煎茶煮水的程度,再将茶投入茶碾之中碾成“蒙茸”,“绕瓯飞雪”更是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高超的投茶技巧。在《汲江煎茶》一诗中刻画了诗人煎茶前亲自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清水的场景,更兼提出了对煎茶用水的选择标准。“清”是饮茶用水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水质清澈纯净,才能正确反映出茶叶的色香味。“活水”比之池水、塘水更加自由不羁,也更契合诗人渴望在饮茶中得到心灵解脱的意愿。
在苏轼的笔下,茶更有助文思、战睡魔,甚至有医病的作用。《汲江煎茶》和《试院煎茶》中都反复提到“枯肠“”撑肠挂腹”,均是借用了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之意,点明了饮茶清醒神智,有助于文思泉涌的功效。在《赠包安静先生茶》中诗人想象奇绝,以“雪见羞”来描写茶汤洁白胜雪,更强调建茶极大的提神破睡功效,东坡先生喝了可以“调诗腹”,居士饮罢可以“战睡魔”。《寄周安孺茶》中也有“破睡速”的说法,东坡先生偶然登上天峰山麓,采得山茶,自制自藏,自煎自饮,不必也不能比较其优劣,只是喜爱它能破昏睡而醒神智。古人云“:茶益文人思。”茶可以帮助诗人捕捉创作灵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茶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在《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中,苏轼更是以极大的热情赞颂茶的祛病功效。苏轼茶诗中展示的众多宋代茶俗,直接反映了北宋茶风之炽。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茶事、茶俗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宋代的茶文化较之唐代更臻于成熟完善,茶作为一种丰富的载体,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的“口舌之欲”,更重要的是它进入了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追求艺术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显示了茶文化独特的韵味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