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有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我在教学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体会到了每首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不同表现,学生的学习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学法指导与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较成功,拓展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离别经历让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我认为在本课教学中,优美的过渡语也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教学环节过渡同样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当然,本节课教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长安和五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王勃和杜少府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勃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不知同行的您有何妙招吗?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希望在缺憾中一步步追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