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言水调歌头赏析

时间:2021-08-31

  张惠言是清代词人、散文家。对历代词人的评论,较之浙派词人的论断,显得比较公允恰当。他自己所写的词,笔调较浙派厚重,但也不免有缺乏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用意较隐晦的毛病。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张惠言水调歌头赏析,希望能帮到你!

张惠言水调歌头赏析

  对张惠言《水调歌头》第一首(东风无一事)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唯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澈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赏析

  《水调歌头》这个牌调,大家想必非常熟悉,苏轼也曾用这个词牌名写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非常脍炙人口。本来小词是不一定有题目的,一般只写有牌调。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下面有一个题目叫“春日赋示杨生子掞”。那么杨生子掞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首先来看杨子掞的简介。关于杨子掞的介绍,一般书中几乎都没有。根据张氏《茗柯文外编》卷上曾收有代他人所作的《赠杨子掞序》一文,此文开端就说:“某曩在京师,与子掞共学于张先生”。可知杨子掞必为当时在京师曾从张惠言受学的弟子。而且在本年之词作中,除去此一组《水调歌头》以外,还有一首《水龙吟》词,题序也说“荷花为子掞赋”。而根据张氏代人所作之《赠杨子掞序》一文之所叙写,则曾谓“先生数言子掞可与适道”。“适道”,是一起追寻道,一起学道,其实跟《论语》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来源于《论语》。因为我自小学习《论语》,对《论语》非常熟悉,所以经常会想起和引用《论语》上边所说的话。《论语》里这样说:你交往了很多朋友,可以言,即你可以跟他谈话,但未可与适道。确实,有些人,跟他谈话时,他可以谈起来头头是道,可是他有纯真的兴趣喜欢道,去追求道,所当然你就不可和他一起去寻道了。《论语》还讲到:一个人如果没有操守,品行不好,则未可与立。也就是说,有些人不可以与适道,有些人可以与适道,但他不一定可以持守住,他可能就那么几天的热情。孔子还说:“可以立,未可与全”有些人他不但追寻道,也可以持守住,但并不一定能保全。其实儒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那么教条,孔子是非常有智慧、会变通的一个人,看《论语》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而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所以看出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是讲究变通的,上面“未可适道”、“未可与立”、“未可与诠”也是这个道理,要分别对待。《论语》还说:“言必信,信必果,硁硁然小人哉!”那么许多人就疑惑了,说话有信任,说出来了一定遵照执行,那难道不是一个讲信用的好人吗?为什么又会被看成小人呢?这见出儒家其实注重的是个人的品德,而不是简单的一句教条。“未可与诠”,诠,指的是一个秤砣,是对于称重量时的轻重作出调整的东西。孔子讲究变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并不规守某些教条的人。

  张惠言熟读儒家的经典,他熟悉的一个是礼,一个是易。嘉庆八年扬州阮氏琅仙馆所刊《张皋文笺易诠全集》,收有张氏有关《易学》之著作,竟达十二种之多。而张氏所最为精研有得者,则是东汉三国时虞翻的易学。虞翻的易学非常注重意象,《易经》讲的都是一种形象,从它的几个符号可以推演出许多东西。那些形象代表了宇宙的义理。义理是抽象的,而形象是具体的,道理通过形象来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张惠言后来研究了词,通过小词中的种种形象来传达一种义理,所以张惠言对于小词特别有心得。张惠言编有一本书叫《词选》,书前面有一篇序言,他说:“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所以很多人不赞成张惠言,认为他是在牵强比附,确实他这句话就是在牵强比附,这句话是从《说文解子》中来的,这个词是指有抽象语言文辞的那个辞。张惠言把讲文字的那个辞借用来讲文学创作的词,当然是牵强附会了。所以这句话你暂时不要管,我们今天来探讨的是张惠言用小词、用形象如何传达儒家的义理。“小词,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词在五代时,《花间集》里面选的都是歌词之词,是文士写给歌妓,让歌妓在宴会上颂唱的词。词缘情,能引起你一种兴发感动。微言,在张惠言那里是非常妙的两个字。以前有位和我合作过的四川大学的缪钺教授,在多年以前写过一篇《论词》,他说:“词,其文小,其质轻”,确实,一般词人不写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话,微言、小词,是不怎么写那些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可是也就是这些小词,能够引起你的兴发感动。张氏说:“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小词就是一般的市井乡间小道中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词,这种幽深婉约哀怨悱恻之情,有品格学问的贤人君子都不能抑制,不能不用言语表达出来,并且也不能只能简单的普通的言语能够表达得好,表达得低徊要眇。这样表达不是单言其意,抒其情,而是喻其致,象喻出那种姿态,那种味道。没有完全说出来,而是给了你许多的想象、感动。

  让我们来念念他写的第一首词,真的是写得非常的微妙。而这么美妙的词,写的是什么呢?是义理呀。我记得去年国学院成立的时候,冯其庸先生也约请我来参加,在会上许多老师就说到,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要挚守住自己心志去学国学,是多么的不容易的,又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呀。现在大家来看看张惠言所写的,跟他那可以一起“适道”的学生所说的勉励是什么?“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写的是如此美丽,里面蕴涵了许多精微的义理。什么是东风,是春天的风,是使万物萌生的一种风。我想起李商隐写过的一句诗,说:“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大家注意到,我讲张惠言的词时,经常会引别人写过的诗词来说明。这在西方文论上是“intertextology”,是法国一位女学者所提出来的。Text是文本,inter是什么之间,如国际这一词,我们说“international”国与国之间,“intertextology”翻译为中文也即“互为文本”,由一个文本联想到另一个文本,这两个文本之间相互有联系。西方也讲符号,这些符号间包含了多层涵义。而语言的符号,每个语言的符号,假如这个符号在这个国家、民族中有着悠久的传统,被许多人使用过了,那么这个符号在流传中就携带了大量的信息。这样的符号我们说它是一个“culture code”,文化符码。我由张氏的东风,联系到李商隐的东风,这两个东风是有着很多联系的,里面积淀了很多意象,带了大量的信息。在中国诗歌传统中,“东风”此一语码所可能引起读者的联想,首先是春天的季节的美好,因为在中国传统中,不同方向的东、南、西、北风,就恰好代表了春、夏、秋、冬等四个不同的季节,所以东风就是春天的风。刚才冯其庸先生和我交谈的时候,讲到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的雨,是懂得人们心思,人们什么时候需要,它就给他雨,那就是好雨,好雨就知道时节,在春天就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现在从张惠言讲到了李商隐,由李商隐又讲到了杜甫。这都是中国文化的符码现象。里面简单的一个词,在文化上能传达这么多的大量的信息。很多青年说我们看中国的诗词看不懂,主要在于没有很好掌握这些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诗词看得不多,不会很好的联想。一个词语带着这样大量的信息且不说,而这些词语是我们古人的感情、生命,是他们的生活体验。杜甫笔下的好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多么自然,多么美呀。这是天理自然规律。当东风来的时候,它不但把万物都滋润了,而且把潜藏在地下过冬的昆虫都惊醒了,“芙蓉塘外有轻雷”,因为有雷,所以把蛰伏在地下的虫子也都惊醒了。还不止于此,它还把人们的熟睡的沉寂的心灵也惊醒了,我们不能只沉溺于物的世界,我们还有敏感的心灵和情感。一个社会当只有物的世界,而没有心的世界的时候是非常可悲的。早在1979年,美国有个学者写过一本书,叫“closeingof the American mind”说美国人的心灵都被关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当年美国的青年人都再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是热衷于眼前繁华的物态世界,非常势利,这不是心灵的关闭又是什么呢?所以他说不只是草木,昆虫被惊醒了,而且人的生命也被惊醒了,所以张惠言说的确实美丽而有道理。“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上天真的是对得起我们,东风没有一个理由,没有说一句话,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它就使得宇宙的春天开满了鲜花。北京的春天也是很美丽的,我记得我年青的时候,看到春天,桃花、杏花、颐和园的玉兰花都开放了,后来我到加拿大的温哥华,那里也是花朵盛开,可谓“春城无处不飞花”,每次出去,整个城市每条街的两边都开满了鲜花,这样的景象是多么让人激动呀。“妆出万重花”,有些人说这个“妆”用错了,应该是装饰的“装”,这是不对的。妆,就好比我们说的女子化妆,是点缀出来的,妆点出来的,无理由的,无目的的。上天的好生之德,才会有如此表现。

  前几天,我在天津给农学院的学生讲了一个农学家诗人。你要知道,各行各业,到处都有诗人,到处都有词人,写成美妙的诗词。那个古代农学诗人,他是用蝉来作比喻,写人的生命。他写了一本书,叫《生命兴关》,探讨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以蝉为象喻写的,他说:无限意,冤没自勘怀。说不尽的情意呀,没有比冤更深的了,简直难以用言语表达。我想起孔子有一次和学生谈话,孔子说:“余已无言”,学生听后就说:“夫子不言,小子何述焉?”也就是说“老师你不说话,我们学什么,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上天不说话,却给了我们这么美丽的万重花,你如何对待上天给你的万重花呢?张氏说:“闲来阅遍花影,唯有月钩斜。”我们说张氏的小词是微言,它使你感发。我再用西方文论的一个术语“Microstructure”来说明,这个结构当然说的是语言的结构,是张氏所说的微言。闲来月变花影,谁去欣赏花,当你忙于日常的利禄,奔波于生活时,你有时间去欣赏花、欣赏月吗?只有闲来才能去阅,去欣赏,张惠言写的肖词真是微妙。你看花就看花呀,还不只是看花,而是看花影。宋朝张先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花迎风摇动,剪出碎影,好像是花自己在欣赏它的姿态。如果从作者来看,谁看花影呀,应该是张惠言。微言的妙用还在于下一句,“唯有月钩斜”,看花的还不是张惠言,是天上的一弯斜月,真是写得妙。都是那么轻微的、那么美妙的,就象张氏《词选序》所说的“幽约怨悱”。月钩斜,也充满了生命。是大自然妆出了万重花,天上月来欣赏万重花影,我们人你对得起万重花,难道连天上的弯月也不如吗?

  张惠言接着说:“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澈玉城霞。”这么美好的春天,这么美丽的万重花,天上的月钩斜都来欣赏花影,我们如何对得起天地创造的这美景呢?所以张惠言紧接表明了自己的姿态。他说:“我有江南铁笛”铁字如何刚强坚贞,而江南二字又是多么的温柔多情。更妙的则是在“江南”和“铁笛”两种让人联想的质素前,注明了“我有”,这是一种明白有力的自我陈述。关于“铁笛”,还有一个典故,出自朱熹的《铁笛亭诗序》,说:“侍郎胡明仲,尝与武夷山隐者刘君兼道游,刘善吹铁笛,有穿云裂石之声。故胡公诗有‘更烦横铁笛,吹与众仙听’”之句。这个“铁笛”可以带给我们联想,一是铁笛声音高远嘹亮,可以传播悠扬美妙的音符;二是笛音可以吹到天上,让仙人都听得到。可见,张惠言写得是多么的优雅呀。那么在那里吹铁笛呢?“要倚一枝香雪”,即靠近一枝江南梅花来吹奏,并且能“吹澈玉城霞”。让美妙的笛声飘到天上,使那些仙人们都能够听得见。“玉城”是神仙所居之地,李白有一首诗,说“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也就是玉城,李白看见仙人出没在彩云里,所以他要拿着芙蓉去朝见玉京里的仙子。而张氏则写得更为奇妙,不仅要笛声飘到天上仙人耳中,而且要使得天上的云霞都受到感动。“澈”字既表示了“吹澈”之吹者的竭心尽力,也表示了其音声之直欲上达玉京的强烈而热诚的追求和向往。“霞”字,点出了一种极高的境界。而且这里还蕴涵了一个人生奋斗的道理。我刚才强调,每个人都要知道你自己的理想,并且你要努力去追求达到它,但是你追求了就能够达到吗?所以这五首词真是跌宕起伏,写了我们人生的种种经历。“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清影,即是玉城的霞影。张氏在这里蓦然笔锋一转,竟然承接了如此两句,乃使前面所写的一切品质和追求,都骤然跌入了落空无成的下场。扪心自问,我真的有能力达到吗?作者开始有了怀疑。我想起以前我学过的一首王国维的小词。名《浣溪纱》:“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解说详见《迦陵文集卷四迦陵论词丛稿说静安词》)他说我远远听见山上一座庙宇中传出了的清脆悦耳的罄声,似乎把行云都遏制住了。如此之美妙,惹得我要到山上去寻找,去看看那明亮的月光,可是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忽然抬头一看,发现没有上去的我也就是那红尘之中的愚愚蠢蠢的众生一员呀,忙碌奔波的普通人呀。张氏这样写来勉励他的学生,关于他的那个学生,以上我没有介绍很多,其实《茗柯文外编》文中还曾记有一段杨生自述其学道之经历的谈话,谓:“子掞尝自言:‘自吾闻仁义之说,心好焉。既读书,则思自进于文词’。”可见杨生确有好学向道之心。不过杨生又尝自言其内心之矛盾,谓其往往“忽然而生不肖之心,乖沴之气,类有迫之者”。杨生觉得自己有求道之心,可是往往失败没有成功。所以张惠言要写这样一首词来勉励他,指出人生中做什么事情都可能遇到挫折。

  接下来,在词的下阙张惠言又重新翻起来。他说:“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对上半阙结尾处所写的落空失望之感,做出了一大转折,而在此一转语中,却实在也包含了儒家的一种修养境界。孔子也说过:“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在理想没有达到的时候,我就乘一个木排、木筏飘到海上去。假如真这样,那么你果然就把春天那芬芳美好的生命真的失落了。“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就当我要离开这个城市,飘然远去的时候,仿佛我就看到那春神东皇,那妆出万重花的东皇。词写的果然美丽,微妙。那东皇不仅看着我嫣然一笑,而且还对我说了话,问我那芳意落在了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难道你青春的美好的生命就真的这样任它失去?难道春天就真的这样走了吗?张惠言又说:“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看看花外,就是那春天来的那条道路,芳草都还不曾遮住。指出春天还没有离去,春天并不在远处,它就在你的眼前。这两句话,就儒家之学养而言之,实在可以说是一种“见道”之言,《论语》记载孔子的谈话,就曾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言。夫天心春意之可以常留在“见道者”的心中,固决非春花之落之便可以断送,也决非春草之生之便可以阻隔的。昔苏轼《独觉》诗即曾有句云:“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即使到了肉体的眼已经视物昏花的时候,而内心中却竟然仍可开放出无数桃李的繁花。所以清代的俞樾在殿试中,乃竟以“花落春仍在”一句,博得了考官的赏识,高中首选第一名,原来就也正因为他写出了一种儒家至高的修养之境界的缘故。张氏此词所写的也是一种儒家修养之境界,自无可疑。不过张氏却能全以词人之感发及词人之想象出之,而且其中果然也结合了张氏自己对儒学的一份真正的心得与修养,写得既深曲又发扬,这当然是一首将词心与道心结合得极为微妙的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