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诗词鉴赏

时间:2021-08-31

水调歌头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水调歌头诗词鉴赏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译文翻译

  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山而上,曲折倾斜。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 (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在太湖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却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扑灭了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

注释解释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暮秋景物渐呈苍老深暗之色,菊花开时报来了将要降霜的信息。黄花,指菊花。

  小窗低户:指简陋的房屋。

  微路,小路。

  敧(qī)斜:倾斜,歪斜。

  山翁:《晋书·山简传》载山简好酒易醉。作者借以自称。

  何事:为什么。

  坐看:空看、徒欢。

  流年:指流逝的岁月。

  拚(pàn判) 却:甘愿。

  华:同花,指在闲居中空白了鬓发。

  徙(xǐ)倚:徘徊,流连不去。

  沧海:此指临近湖州的太湖。作者时居汴山,在太湖南岸。

  平昔:往日。

  遍:这里是“走遍”的意思。

  天涯,天边,喻平生飘荡之远。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写辞官归隐家园。化用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庭院间的小路。据晋代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记载,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归里,院中辟有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后来遂以“三径”作为隐士居所之称。松竹,代指山林隐居处,含有贞节自持之意。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宫回家,于园中辟三径,惟与求仲、羊仲往来。后常用三径喻隐居生活。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这里化用三国时魏国蔡琰《悲愤诗》。“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悲风,悲凉的秋风。冉冉,指大雁缓缓飞行的样子。新雁,指最初南归之雁。边马,指边地的军马。胡笳,古代塞外民族的一种乐器。此处指军中的号角。

  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化用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胡沙。指代胡人发动的战争。

创作背景

  这是作者告老,隐居湖州卞山后写的作品高宗听信奸相秦桧,向金屈膝求和,梦得被调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府,使他远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隐退山野。因写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诗文赏析

  这是作者告老,隐居湖州弁山后写的作品。梦得随高宗南渡,陈战守之策,抗击金兵,深得高宗亲重。绍兴初,被起为江东安抚大使,曾两度出任建康知府(府治在今南京市),兼总四路漕计,以给馈饷,军用不乏,诸将得悉力以战,阻截金兵向江南进攻。高宗听信奸相秦桧,向金屈膝求和,抗金名将岳飞、张宪被冤杀,主战派受到迫害,梦得被调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府,使他远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隐退山野。眼看强敌压境,边马悲鸣,痛感流年轻度,白发徒增,很想东山再起,歼灭敌军,但却已经力不从心,思欲效法前贤谢安而不可得了。因写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上片起首四句先写晚年生活的环境和乐趣。秋色已深,菊花开放,霜降来临,词人所住的房子掩映在花木深处,小路盘山蜿蜒而上。这是一幅山居图景,清丽而幽静。下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写自己生活的乐趣:若问我为什么就白白地看着那风月流逝,毫不顾及双鬓已经斑白?我会回答是因为留恋如沧海般辽阔美丽的太湖,它映出了青天云霞,明媚绚烂。

  下片写自己的生活和老来的怀抱。飘泊了一生,足迹遍于天涯,现在回到家里,扫净已荒芜的道路,那松竹茂盛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园。词人回到家中感到喜悦和安慰,所以笔下的家园也显得十分静谧、优美。但在那个国土沦丧,河山破碎的时代,一个胸怀抱国之心的抗金志士,又怎能终老于隐居的山林呢?“却恨”三句,笔锋一转,在隐居之后,词人却时常听到“悲风时起”,这悲风是自然界之风,更是人间悲风,南宋朝廷苟安求和,不愿力战敌人,前线频传战败消息,对他来说,也就是“悲风”。再看到归雁南飞,金兵南下,愤怒之火又在胸中烧起,所以句首着一“恨”字,力敌千钧,倾注了词人的满腔忧愤。这种爱国激情,使他对自己不能像谢安那样从容破敌感到有愧于国家,也对南宋将无良才感到深深的忧虑。虽然退居且愿一享隐居之乐,但他又挂念抗金大计,时刻关注前线,所以一首抒写晚年怀抱之词就表现得感情激越、悲凉、慷慨,充满了爱国忧民之情。

水调歌头诗词鉴赏2

  水调歌头

  和信守郑舜举蔗庵韵

  辛弃疾

  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味平生,公与我,定无同。玉堂金马,自有佳处着诗翁。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此语更痴绝,真有虎头风。

  这首《水调歌头》,用直抒胸臆的笔法,畅述与郑舜举交情的笃厚,真挚而动人。

  上片写在郑舜举家乡所见。

  开头两句:“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这自然是作者感慨流年易逝,人很快老了的叹喟。王安石《愁台诗》:“万事因循今白发,一年容易即黄花。”大约就是这句词的出处。辛弃疾前去拜会郑舜举,郑舜举是位有才干的人,辛弃疾也就必然想到自己的身世与处境:归宋已经二十多年了,感旧伤怀,有负初衷,而获得的却只有岁月的流逝。辛弃疾的词作,时时、事事都感慨到这些,此词即其一斑。

  “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写作者来到郑舜举的家乡所见。辛弃疾轻装简履,戴着竹笠,拄着手杖,兴致勃勃地来到上饶城隅的富佳山,他一面爬山,一面似乎在念叨:“好个曲曲弯弯的山路啊,我老头子是走惯了的。”同时,也包含一种虚写成分,暗示他在政治上同样在走着一条曲折的道路。有双关意义。

  “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这里作者写的是眼前实景:富佳山上,修篁峻岭,古木盘郁,孤村流水,风物宜人。父老乡亲,厚道质朴,见到外来客人,相与殷勤款待,有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写的:“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种纯朴山民的情谊,谁能领略并理解它呢?只有天外冥冥的飞鸿吧!作者写实景而有含蓄之妙,笔触轻快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下片,写与郑舜举的友情。

  “味平生,公与我,定无同。”作者尽情赞美他与郑舜举两人的友谊,说这种朋友间的相互信任和深情,在人世间恐怕是难以找到比并的。笔墨很浓,感情很重。辛弃疾一生交游广泛,结识的朋友很多。有同事,有文友;有萍水相逢的泛泛之交,有志同道合的莫逆友好。其中著名的,有洪迈、陆游、朱熹、陈亮、刘过等。交往的时期,先后不一,大都在词作里留下了名字。郑舜举于1185年调信州作州守时,辛弃疾已罢官居家四个年头,二人素昧平生,却一见如故,竟成知己,是十分难得的。况且郑舜举又是一个有才干而又爱护百姓的官吏。所以用这种写法谈论交情,在辛词中是罕见的,可见二人情感之深。在写法上,先有了上面的竹溪、风月、鸡酒、冥鸿的铺垫,便使这几句慨括性的叙述,不显得空泛。

  “玉堂金马,自有佳处着诗翁。”这两句词的意境,跨度很大。“玉堂金马”,是指郑舜举守宰的官邸,但他不住在城内官邸,却在城外另觅一处山庄寄住,与山民为邻。所以,下半句才有“自有佳处着诗翁”之说。这里说的“佳处”,决非指那“玉堂金马”的官邸,要不然就流于俗套了。这里也包涵了作者对“玉堂金马”的鄙薄之意。两句话,一正一反,留有余地,耐人寻味。

  “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这三句是引用郑舜举原词的话。这里有一个出典:《世说新语·巧艺篇》注引《续晋阳秋》载,顾恺之曾以一橱画寄给桓玄,桓玄珍藏了多年,后来开橱取画,发现封题如旧,但画已幻变飞仙了。郑舜举为当时的俊逸文士,家中亦当珍藏有字画。辛弃疾说要把云烟窗户关锁好,否则屋内的珍藏会神化而去。这里是赞美郑舜举的高雅。

  “此语更痴绝,真有虎头风。”顾恺之小字虎头,世传他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辛弃疾因上文连类而发,赞美郑舜举兼有顾恺之的“三绝”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