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第二课时

时间:2021-08-31

  导语:《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蜀道难教案第二课时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蜀道难教案第二课时

  蜀道难教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全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摹刻画,而是以奇幻的想像与极度的夸张,从表达主观感受、强烈的反应中去显现蜀道慑人心魄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与夸张都临近或逾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间以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出现于其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不仅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情的跌宕,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灵魂的飞动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别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宇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 ,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 ”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 !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