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中作》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赏析

时间:2021-08-31

  如果说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顶桂冠的话,那么边塞诗就是这顶桂冠上最夺目的一颗宝石<补之一>。通过学习这门课,我对以前并没有太多概念的边塞诗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非常喜欢。岑参是边塞诗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也是我们湖北江陵的文化名人。我选取了岑参的两首边塞诗结合诗人本人的一些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简单评析一下。虽然由于篇幅原因,只选取了两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能明显感觉到从这些诗中对诗人和边塞诗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先来说一下岑参的生平,我觉得这对理解一个诗人的作品风格是有帮助的。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湖北荆州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至幼从兄受书,读遍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但是没有成功,所以就各地游历。三十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任参军。其后,两次出塞,前后两次在边塞共6年。晚年辞官后,客死在旅舍中。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首句写诗人一行人正骑着马奔驰在渺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中,一路向西,途中都不曾做过多的停留,仿佛已经快走到天的尽头了,但是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其中可以看出路途的遥远,旅途的艰辛,似乎隐隐看出诗人对遥远的未知的前途的那么一点点担忧,但更多的是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在奔赴他的梦想所在地的那样一种豪情壮志。作者此时已经三十多岁,虽然到了而立之年,但是还没有建立他自己渴望的业绩。内心对建功立业可以说是非常的渴求。次句,这时候天空可能已经升起了一轮明月,诗人看到明月,想到自己已经离家将近两个月了。这句话照应了首句诗文中的路途遥远,同时我们也看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虽然诗人此时身在戈壁,可能有那么一会儿,在他仰望明月的时候,他想到了家中的父母和妻儿。虽然为了建立功业而奔走在外,但是家乡仍然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心中。这一句也使作者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富。第三句:今夜不知何处宿。我们从上一句中分明看出了诗人内心的那么一片柔软的地方,我们还意犹未尽,诗人却戛然而止。诗人笔锋一转,说到了眼前面对的现实问题,今晚还不知道在哪里安歇呢。虽然这可能真是诗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但我不禁猜想诗人似乎是有意让自己思考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来让自己忘掉对家的思念,来摆脱家乡对自己内心的羁绊。末句:平沙万里绝人烟。诗人的笔又回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是写景,但写的相当有深意。我们从前面的三句中可以看到诗人很多不同层次的情感,几乎是每一句展现给我们的都不一样,甚至是一句诗也蕴含了几种不同的感情。在这最后一句中,当我们随着诗人指的方向将目光再一次投向戈壁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见了作者的所有的感情都慢慢地弥散在沙漠中了。作者将他的感情都投射到了沙中。突然体会到这个似乎就是传说中的融情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