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读史书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参考实录、十通、帝王起居注、历代奏议等具体的史料,就可以通晓古今,好象亲眼看见一样,也就不会以偏概全了。这里虽然只提到了实录,我们要由此联想到其他的相关史料。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前 面已经讲到,读历史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前朝的历史都是后朝人编定的,是否靠得住大成问题。现代史更成问题,董希文的一张“开国大典”油画,本来再现的是 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瞬间,但是57年画面上将高岗抠下去,67年又将刘少奇抠下去,80年代又全部再复原回来,这哪里还是历史。所以孟子才说:“尽 信书(尚书),不如无书”。
仅读史书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参考实录、十通、帝王起居注、历代奏议等具体的史料,就可以通晓古今,好象亲眼看见一样,也就不会以偏概全了。这里虽然只提到了实录,我们要由此联想到其他的相关史料。
实录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事记,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实录,按时间顺序概括地记述了本朝发生的大事件,以及帝王参加活动的情况。最早的实录就是写《千字文》的周兴嗣记述的梁武帝的《梁皇实录》。现在保留最完整的是《明实录》和《清实录》。
此 外尚有三通,是古人学习历史的必读书,就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记述史实的体例各不相同,使我们得以从不同 的角度,多方位的了解历史。以后又有了《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但只续到明朝。清代人又编了《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合称九通,再加上 《续清通考》就是十通书,在史学上是极为重要的。
历朝的奏议,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时是由大臣们提出的建议和报告。为什么要提出建议呢?因 为要奏议的事情一定有问题,否则就不会再提出建议了。帝王起居注,专门记录了帝王每天的衣食起居,参加的各种活动和会见的客人,以及相关的主题与结论,一 条一款,不厌其详。今天清宫皇史宬里收藏有清代十位皇帝完整的起居注,从每日的食谱到戏单,为我们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可靠可考的史料。由此可见,绝 对不能只读历史,一定还要参考求其他的资料,才可以了解历史的全貌,避免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