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何人?陕西临潼晏寨乡西杨村村民,姓杨,名志发,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农民,竟然使中国考古学界和旅游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话说1974年3月,陕西大旱。在“天大旱,人大干”的口号下,生产队将社员分成几组,分头打井取水。当时不讲科学,只会蛮干,老杨一组数人领到任务后,也不知哪里有水,到处乱挖。这日老杨一镢头下去,把在场人吓了个半死。咋啦?原来老杨从土里刨出个吹胡子瞪眼睛的五彩人头来。这可是大不吉利的事呀!一伙人不敢声张,匆匆把那人头埋到村头大杨树下不敢再提。
这老杨心里可就嘀咕开来,人头是土制的假人头,这年头谁有闲心做这人头干什么?又怎么会埋在我们这地里?老杨当过几年兵,毕竟见过一些世面。莫非是出土文物?这样想着,老杨当夜便乘月黑风高,一人偷偷到大杨树下把人头刨了出来,藏在自家的床肚底下。第二天,人不知鬼不觉送到县里报了案,对其它人则只字不提。
几个月风平浪静过去了,就看见戴太阳帽扛探测仪的人经常来这里转悠。忽一日上面传出话来,说西杨庄的土地下面埋藏着古文物,国家要征用。听了这消息,村民们象炸开了锅。这土地没了,我们今后吃什么?做什么营生?这房子没了又要住到哪里去?村民们一致反对,反对当然是没用的了。就仔细排查,是谁泄露消息的。一排排到老杨头上,就发恨要批斗游街。老杨一听,吓得连夜外逃了。
时间一晃又过去一年,征地、挖掘工作相继展开。在后来被称之为1号坑的地下,陆续挖出一尊尊兵马将帅的土俑。谁会想到,老杨这一镢头下去,竟然挖出个世界第八奇观!国家向有关人等发放奖金,可最先发现人却始终没找到。原来老杨偷偷跑到外地打工去了,他也因此开了中国农民工的先河。而西杨庄的村民们却都过上了好日子,国家发给每人上万元的补助金,兵马俑博物馆统一为每家建起了两层小楼。年青人干起了导游,稍稍上点岁数的便以制作、出售纪念品为生。过年了,家家都贴上这样的春联:“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全靠秦始皇”,横批:“多亏老杨”。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老杨当然也就回来了,是博物馆找回来的。让他向游客介绍当年发现奇迹的经过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等,老杨当然也就成了热门人物。忽一日说英国撒彻尔夫人来访,要见一见奇迹的第一发现人。有关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员慌了手脚,临阵教学应对,但毕竟是普通农民,仓促上阵,虽走上了台面,接见时行为拘谨,言语讷讷自不必说。单就一口的陕西土话,连中国人都难懂,何况撒彻尔了。此后,赶忙选派有关专业人员,从衣着、礼仪、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包装训练。再有名人来访接待,老杨竟然从容若定,应对自如。如今,他已是秦兵马俑博物馆的终身顾问。
我们游览秦兵马俑博物馆,见到西杨村的那棵老杨树,见到威武雄壮的兵马方阵,见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秦俑。在1号坑的前排中心位置,见到老杨挖出的那个被推测为兵头将尾的俑,同时也得见这位叫杨志发的老人。说见到老杨,我还要简单介绍一下会见老杨的经过。是导游先说出来的,说你们要见老杨我替你们联系一下。又说杨老很忙,经常要会见中外贵宾。刚出去一转身便来了,说杨老要到市里去会见市领导,经协商同意见你们一面。我们跟随导游来见杨老。只见老杨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西装革履,一表人才,正在堂前签名售书。书是秦兵马俑简介,薄薄一本售价100元,比90元的门票还贵,但转眼就销掉几十本。我没买,从别人买的书中看到,“杨志发”三字笔走龙蛇,姿意飞扬,既具中文草书行云流水的传统章法,又有飘逸洒脱的英文特色,实在是中英合璧的最佳签名。
游毕兵马俑,是半小时后。我们乘电瓶车来到相距不远的秦始皇陵,抬眼就见老杨又在那里签名售书。依然是衣冠楚楚,神态自若。依然是人潮涌动,川流不息。老杨哪里是去会见什么市领导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