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点开朋友圈,看到那些去进行教育扶贫的同学发的照片,他配图上标注:以青春的名义去实践,照片上,他们的姿势丰富,变化无常,不变的是笑靥如花,我想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模样。照片的背景是农民的稻田,其中有一张是他们穿着队服,带着帽子,穿着拖鞋,拿着镰刀,应该是下田割稻谷前拍的,活脱脱像农民一样,这便是很精彩的劳动课。
不知何时,我们变得越来越懒,学校给我们提供学习的场所,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如今,攀比学习成绩之风盛行,学习以外的东西被大家敬而远之。大部分学生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天之骄子”,不应该干粗活,而是在教室里执笔,挑灯夜读。因为这些错误的思想,我们越发娇气,把劳动取代的是手机、电子游戏、逛街、看电影,轻视劳动能够创造财富,不以劳动为荣,反倒拈轻怕重。我们应该尽早改变自己的观念,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我看到照片上的他们,好像黑了一些。夏日的阳光如此明媚,高温下的劳动更使人疲惫难耐,男生负责打谷子,扛机子,女生负责割稻子,那些劳作时的照片让人为之心疼,那些擦汗的瞬间,被一张张照片定格了下来。他们在支教过后,还去帮农民们拔花生,收稻谷,心里默默为他们点赞。尽管很疲惫,但是他们在此过程中所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就像那位朋友配图的说说:“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在学校里,我们这个“四点半课堂”团队,每周二下午会去附近小学进行支教。支教的内容主要是第二课堂,即除语数英之外的兴趣课,在四点半小学生放学,而家长没下班这段“真空期”给小学生们带去知识,带去快乐。“志于爱的传递,愿与心的奉献”,我们的成员在支教活动中,乐在其中,用心去备课,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务。有时我们会很疲惫,搭着公交往返小学和大学之间,有些志愿者搭不了车,每次去支教几乎是一种煎熬,但是都坚持了下来。记得第一次去,同学们还比较陌生,非常胆怯,当我们第二次去支教时,他们已是十分热情,跑着跳着迎接我们,主动为我们开门,一直老师老师的叫我们,被一群叽叽喳喳的像小鸟似的孩子们包围着,心里暗自高兴,他们一定很期待我们的到来,他们喜欢上我们的课。虽然有时,他们也很调皮,会闹着志愿者给他们拍照,会打开志愿者的包包,想方设法让志愿者给他们看视频等等,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他们活泼的天性。小学生一下课就一起跳绳,一起扳手腕,有些班级已经在扫地,而我想到,我们大学生,一下课大都是在睡觉,在玩手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淡了许多,没有小孩说说笑笑的纯粹。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志愿者所支教的班级,有个小男孩特别调皮,是有名的调皮蛋,当第一次志愿者去支教时,他非常不满意,还随意讲话,打扰课堂秩序,但志愿者每次去支教都能陪他说话,散心,辅导他写作业,后来再一次活动中,他特意从家里拿了烤地瓜,叫志愿者赶快吃,要不就凉了,小小的男孩啊,这是他表示的对老师最大的谢意。在小学与大学的穿梭间,我也深深感到自己的幸福,有博学的教师、有完备的体育器材、有宽大的操场……从那些小孩儿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些乡村孩子的天真、可爱,也在为城乡教育的差距和资源不协调感到伤感,很多乡村虽建设得华丽,但是师资的缺乏,却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虽然我们无力去改变现状,但我们努力把支教做好,哪怕范围不大,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一直坚持,总会有收获。